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焱 《现代交际》2002,(9):59-59
“惯用语”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习惯性用语。“惯用语”虽是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不自觉使用的,但它却会暴露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正因为如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你与人初次见面时,只要留意对方的“惯用语”,你就不难掌握交际对象的特性,先声夺人,进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这“惯用语”就是一种简单的解读人性格的密码。只要你成功地破译了密码,就像给电脑输入了开机密码,下一步你就可以逐步运行,直达目标了。  相似文献   
2.
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及对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 ,社会发展是语言的直接动力。外来语进入汉语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佛教用语的传入 ;第二阶段是 1 9世纪、2 0世纪初欧美外来语的传入 ;第三阶段是二次大战后资讯爆炸期世界性外来语的传入。本文以当代外来词语为主 ,对当代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对汉语的影响情况作以调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日本语外来语是音译借用语。借用的继承性和变异性是外来语的本质和特性。没有变异就达不到日本语化。继承性和变异性决定了日本语外来语的标记形式规则;词义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特征除了细微的取此舍彼的借用还有创造性的和式英语、替代原有的汉语、和语,并且分担不同的表达范围等。外来语是日本人语言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外来语现象缘于语言市场价值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因素和心里因素及人们对语言的客观态度。衡量语言进化的标准是科学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正误对比翻译,着重分析介绍英汉翻译中的难点——习语、典故和外来语的翻译注意事项、翻译方法与译词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日本早在 16世纪中叶就从西方吸收外来语 (主要是指从欧美各语言中吸收到日语里的词汇 )。外来语引入伊始一度采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来书写 ,很混乱 ,直到二战后才统一为片假名 ,国语审议会还规定了由字母转化为片假名的规则  相似文献   
6.
如所周知,特殊表记如今已经成为漫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创作漫画时加入英文表记和外来语表记能够丰富故事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同时适当使用这些表记能够使漫画更加贴近年轻受众群体。但是在实际翻译漫画时,这些特殊的表记却极易被漫画的译者所忽视。通过从人物对白、特殊用语以及人名三方面入手,从实用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日本漫画中英文表记、外来语表记的处理策略,认为应根据特殊表记出现的位置及作用来具体选择翻译方式,不应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代汉语中出现的常用英源外来词为对象,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在外来词翻译中对汉语字词选择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来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其中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字文化意义双层因素对外来词翻译中汉字词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认知语法中识解的观点对外来语翻译中的辖域转换进行探讨,提出外来语翻译中的五种不同的转换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外国语和本国语中外来语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英语对日语在语音、语汇与语义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回顾英语借入日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从语义学阐明英语(外来语原语)与日语(本国语)之间的继承性和变异性,说明掌握英日语间这种嬗变规则对学好第二外语(日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日语外来语的数量、原型、吸收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揭示出日本文化的借助实用性,尽而阐明吸收外来文化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