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25篇
社会学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田同旭先生撰《薛宝钗另有情缘》一文 ,认为薛宝钗婚姻之最后归宿 ,在贾宝玉出家以后 ,再适贾雨村。[1] 今据《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词曲、册图的谶语式暗示 ,以及看到八十回后原稿结局的脂砚斋批语的分析 ,薛宝钗另适贾雨村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者习惯称六朝为个性解放的时代,并以此为前提来观照此期的婚恋小说,而忽视了礼法观念与婚姻制度等诸多社会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失偏颇。六朝的婚恋小说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起来研究才能合理解释它的产生及其诸多特点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高翠元 《兰州学刊》2005,(6):270-272
唐代情爱传奇是唐代文士根据他们的情爱体验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这些传奇中男性操纵着话语权利,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男权主义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来叙事,故这些情爱传奇中深刻体现了男权语境中的文士的隐秘心曲.一方面,它折射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士在本能欲求驱动下的色欲心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文士对人的灵性和至情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的婚恋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她描述了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现代中国初建时期女性的不同婚恋模式,包括传统型、传统与现代并存型以及现代自主型,并由此揭示了中国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余玮 《决策与信息》2005,(10):58-60
在中南海陈云同志生前的会客厅,精神矍铄的于若木接受了记者的专访。采访中,她说:“陈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萦绕在我身边。他那说话的神态,他爱用的口头语,他平日生活的习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样熟悉,仿佛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6.
关注当代硕士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婚恋压力,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比较新颖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并结合社会支持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而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期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这一特定阶段的人生任务。  相似文献   
7.
婚恋交友类综艺节目为何能在近期迅速火爆,除了人们择偶观的与时俱进,社会婚姻心理等以及其它社会原因,更多的是它为社会带来了哪些经济效益,作为一种产业经济的新型创意产业经济以其独特的盈利模式迅速火爆,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相似文献   
9.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12,(1):149-156
唐代人鬼婚恋题材小说从结局角度可将其归结为中途分手型、昼别宵会型、晦明交错型等几种类型。从审美层面观照,魏晋六朝是把鬼女作为鬼来写,而唐人则把鬼女当作女人来塑造,大多达到了外美与内美的统一。外美是粗线条的勾勒,内美则突出某一鬼女形象的某一侧面之美,状写其或善良、或贤淑、或才能出众等不同色彩,这就使众多鬼女形象具有了一定的个性特征。从感情层面观照,唐人的新变在于:婚恋感情表现更细腻、更浓烈,鬼女形象的美质更丰富、更突出。不仅外貌的描写更具体、更普遍,而且内在美的展示更全面、更含蓄。与此相应,唐代小说家对鬼女形象的赞美程度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许多描述民间婚恋的诗篇。文章通过研读《诗经》关于描写民间婚恋诗的文本并考诸典籍,分析这些诗篇中所反映的周代婚制婚俗以及其产生原因,指出《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习俗受地域、时代、族群三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