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89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31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688篇
社会学   11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重视农业、解放农民是孙中山重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孙中山经济近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解放农民是农业近代化的前提两个方面考察孙中山有关重视农业、发展农业,解放农民的理论内涵和具体措施以及对今天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宪政民主论是其民权主义政治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辛亥革命中及此后,起了巨大的推动历史变革的作用,迄今仍有在政治思维上的启示性价值:人民主权学说、直接民权与间接民权相结合思想,以及素朴的民主集中制观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细致分析了孙中山关于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的阐述,进而认为孙中山的教育思想一方面突出了普及全民教育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晚清海权意识初步觉醒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海权理论,形成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海权观:即以恢复和维护中国海权为核心,以建设海军加强制海权和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为主要内容,这对于收回和维护中国海权,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与日本不无关系,文章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信念的影响;日本因素如何影响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孙中山民族主义中济弱扶倾的精神和"恕道"精神与日本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王摘 《今日南国》2006,(11):62-62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两省兴起,孙中山乘机在广  相似文献   
9.
中间党派在1945年10月民盟"一大"纲领中设计出一套"中国型"的宪政模式。所谓"中国型"的宪政模式,就是中间党派吸收了西方宪政中政治民主的内容后,又注入了经济民主的内容。这是中间党派在中国宪政史上为中国设计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宪政模式,但有关这一宪政模式的研究,目前史学界几乎无人涉足。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间党派设计的这套"中国型"的宪政模式与西方代议制政体模式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系统比较,旨在说明中间党派所设计的这套"中国型"的宪政模式的特质是:英美的政治民主加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海外为基地的,而日本在其中所占的地位尤为显著。在日本,孙中山一方面广泛结交朝野人士,以争取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孙中山的日本情结。这种日本情结虽然有局限和不足,但表明了孙中山的宽广胸怀。孙中山与日本人士的交往扩大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而使中国民主革命带有一定的国际性。孙中山的日本情结表明他既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又是一位国际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