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璞的<红豆>自发表以来,一直颇受争议,主要是对其主题革命战胜爱情的分歧.用小说修辞学的方法,从叙述者、主人公、读者三个不同视角,可挖掘出导致文本主题与实际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革命战胜爱情的确是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然而这一意图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受当时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氛围的影响.作者依靠了两个不同的身份--叙述者和主人公一分别传达自己的意图,而两个身份之间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了作者的情感分裂.因此作者在极力表现这一主题时,显得用力不当,由此导致文本主题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冯沅君、宗璞这对出自同一家族的女作家 ,尽管经历不同 ,但她们的小说都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 ,具有一种散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郭力 《学习与探索》2007,(1):196-198
20世纪50年代以宗璞的《红豆》为代表,一些女作家借助“革命 爱情”的叙事模式,嵌开了革命故事背后的生命风景线。她们以低柔浅回的叙述风格,讲述有关女性生命在革命中必然承受的“轻”与“重”。重读经典,能够深味女作家的复杂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4.
宗璞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成就卓越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创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知识分子心灵搏斗的生动画面和一系列感人的人物形象。本论文主要以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创作为考察对象,探寻其创作中独特的艺术精神与佛教文化的特定契合点,探究其顽强的创作意志和独立创作品格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宗璞小说 《红豆》 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璞为大陆当代学者型的女作家.1957年她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发表的小说<红豆>,是她开始受到文坛瞩目的成名作.这篇描写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在革命与爱情间抉择的小说,异于当时图解政策的主流作品风格,超越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以细致笔触呈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得到读者共鸣,但这也使宗璞为此遭逢政治磨难,直到文革结束后, <红豆>才被收入<重放的鲜花>,重新面对读者.本文聚焦于<红豆>的三个主要人物--江玫、齐虹、萧素,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论述宗璞<红豆>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6.
谢玉珊 《社科纵横》2006,21(6):100-102
杨绛和宗璞以其淡定从容、不随流俗的创作态度在散文园地里独树一帜,深厚的学养、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以及由此而来的高雅格调是她们创作上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她们又有差异,相比之下,杨绛理性、冷静些,宗璞感性、激情些。探究两人散文创作特点,对当今我们思考散文该如何发展当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宗璞的《我是谁?》是当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由于小说对于“人”的呼唤和现代派创作手法的运用,曾获得文坛肯定.重新细读《我是谁?》,发现这部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并不拥有真正的“反思”价值,小说在叙事话语、悲剧性渲染和文学启蒙等方面都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8.
在文艺界思想争论激烈的那个年代,作者宗璞以"人学"为导向,创作了作品《红豆》,虽然社会上普遍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是抛开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的局限,就作品本身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描述和表现作者独特思想的方式上看,《红豆》描写了在革命斗争激烈的动荡年代,以江玫、齐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宗璞创作有对绘画艺术的借鉴,讲究文字美与绘画美的交融,即充分发挥文字的构图和色彩功能,借用绘画的手段抒情写意.风景画、人物画、中国山水画都是宗璞创作的借鉴对象.她还重视光影、线条、色彩等绘画手段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活"是一个颇有深意的词汇,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学中的生活也经历着一番变化:从最初带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表现到后来平面化的客观再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宗璞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散文化的结构、优美典雅的生活化语言和细腻感性、节制内敛、从容恬淡的叙述节奏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宗璞的创作既反拨了长期以来革命现实主义规范之下对人性、人情书写的禁锢、对个性的漠视,又纠正了进入转型期后新写实小说等对于日常生活图景仅仅作平面化的客观呈现的偏差,彰显出作家主体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