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海魂     
《可乐》2012,(7):68-73
灭门之灾让云栖从道派名门弟子,沦落为举目无亲的逃亡者。遵师父遗嘱,云栖携带宝物前往昆仑。然而却陷入了阴谋之中……刚刚返回山门的云栖目睹了师门被灭的惨状.身受重伤的师兄将师父遗留的宝物交给他,并嘱托他将此物送回昆仑。在师兄的掩护下。云栖顺利下山,保住了性命。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宝物描写情节模式有四:"遇难--获宝--脱困"模式,展示出英雄获宝的幸运,磨难构成了宝物出现和获取运用机缘."寻宝--夺宝--成功"模式中,寻宝、夺宝是斗宝的前奏和准备,与英雄的发迹变泰和业绩成功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类型."授宝(借宝)--解难--却敌"模式,揭示出英雄受上天、仙师佑护的重要性."失宝(盗宝)--误用--归位"模式,描写正派人物宝贝丢失,被不该用者误用造下罪孽,经一番周折又回归主人手中,盗宝者最终被收伏归位.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有利于坚定善必将战胜恶、自强不息的信心,体现了一种正义必胜的理想期盼和价值趋向.也显示了明清尤其明代战争武器或生存器具改进的时代风潮,以及社会体制、国民性同时代现实需要、想像期待之间无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促使人们不能忽视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于是,力图不断改革完善之.同时,宝物崇拜也启发我们进行"重技术不重科学"等"国民性"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中,宝物描写出现频繁、涉及民俗学与叙事文学,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三个纬度:一、宝物与小说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的关系;二、宝物崇拜及其相关描写的叙事来源;三、宝物与兵器衍化的关系.对新时期以来明清小说宝物描写研究作相关综述,发现其中亦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及其相关研究,目前状况可分为:关于宝物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关于宝物崇拜及其描写的多种来源;关于明清小说中其他兵器描写的研究;对于明清小说迄今神魔叙事、宝物功能及其相关研究不足的关注。关于明清小说宝物崇拜及其描写,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迄今尚未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宝物叙事的常规艺术手法,有想象与夸张、构设悬念或补叙出身、类比与示现、铺叙与渲染等。宝物符号,构成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描写模式化的核心,而宝物的叙事模式,既是古代小说文体本身的变异——通俗化与史诗化,又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套语,与明清小说中宝物叙述有密切关系。宝物崇拜构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史诗手法为核心的创作受到市民接受心理欢迎,宝物的价值意义不断增值。  相似文献   
7.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颖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  相似文献   
8.
人类早期工具崇拜和神物传说,是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深远来源。基于原始思维“万物有灵”观念,围绕着英雄崇拜和正义实现、秩序重建等,才有了宝物施展的文学空间。小农经济使华夏民族生成了宠宝信宝、好奇逐异心态。宝物崇拜还昭示出人的主体条件——伦理品格与奋争精神,是具有较多积极意义的掌握世界、体现主体情怀的审美创造方式,体现了人类永恒的进步追求。  相似文献   
9.
1928年7月,慈禧太后东陵和乾隆帝裕陵的宝库,被军阀孙殿英盗掘了。这些宝物后来到底都弄哪儿去了?现在,孙殿英盗清东陵的经过已不再是悬念,而是所盗出宝物的下落。据笔者能查找到的资料,孙殿英所盗宝物除了分给属下、私留以外,主要有5大去向:售卖、上缴、罚没、贿赂、秘藏。 黄金荣设局“黑”宝  相似文献   
10.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节、场面和细节的想像生发。民间秘密宗教,也构成了宝物描写依托的重要故事题材。清代小说多女将运用法宝的描写,因秘密宗教中女性地位突显。女将以其性别特点,更需要在文学表现上突出其宝贝兵器。小说中女性的经历、命运结局,是现实中秘密宗教女大师们的文学写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