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单子论”是德国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的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是一种精神实体。由于它的聚集及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而形成世界上各种不同等级的具体事物。最高的单子是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人们凭天赋观念的不断反省而得到关于由单子构成的世界的知识。从这一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我们还可以挖掘出一些合理的思想,认识到它的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字和传统文化联系非常密切,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研究汉字的形与义,可以探讨它反映的古代文化。本文通过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3.
周妤 《船山学刊》1995,(2):46-57
清代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反省,是一种综合的批评。清初学林,硕儒辈出,世推顾、王、黄、方为一代宗师,然以思想的博大精深而论,尤以王夫之(船山)为最。顾炎武以经学、史地、音韵而称著,黄宗羲以《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领袖群儒,方以智则学识渊博,精“通几”且通“质测”,以博学清操动天下。他们没有象王夫之那样全面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的遗产,糅合新的时代精神,铸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实为清代学界所鲜有。虽然王夫之在世,文章不显于朝野,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但人称船山为清初第一大家,实不为过誉。本文拟对其颇富特色的道器论和道义论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辩证法是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但由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只是绝对精神,内容只是在想象中的扬弃,致命缺陷是在意识领域里把异化等同于对象化,所以它对现实的批判不是现实的,只能是虚假的、无批判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乔治·贝克莱,被称为西欧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反思前苏联哲学史教科书观点后发现,贝克莱哲学性质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应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曾把“数”看作万事万物的本原。其理由是,数比水、火、气更具广泛性,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他还推论道,从“一”产生“二”,从“一”与“二”产生自然数,从自然数产生几何图形,从几何图形产生各种事物。对此,后人有的把它归为素朴唯物主义,有的把它归为客观唯心主义。孰是孰非,盖棺难定。这说明数的问题既是很普遍的现实问题,又是很深奥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国家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枢 《学术界》2007,1(4):270-275
对于黑格尔的国家观乃至整个法哲学,全盘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可取的,唯有扬弃才应是我们研究黑格尔的正确态度,正像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研究那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