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66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夏移民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沙化严重,超生现象严重,社会设施配套不完善,移民初期生产条件差及科技投入和管理水平上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宁夏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快建立以"生态建设带———幼稚农业园———移民中心城镇"为同心圆结构的新的移民区可持续开发模式,从而推进宁夏南部山区农民脱贫问题的解决,加快宁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新近发现的两件宣德六年(1431)和正统十四年(1449)的法旨,由北京大隆善寺发往岷州大崇教寺,是目前最早的关于班丹扎释的藏文资料,在明朝驻京藏僧的资料中极为罕见。第一件涉及大崇教寺法脉传承,第二件事关寺院财产分配。这两件法旨对研究班丹扎释、大崇教寺乃至明代藏传佛教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译释了法旨内容,并结合法旨内容初步考述了大崇教寺的创建时间和法脉传承。  相似文献   
3.
瞿继娟 《现代妇女》2014,(1):196-197
纵观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甘肃石窟的发现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之间的外国探险家发现科考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的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发现科考阶段、建国后到文革前的政府文物普查发现保护阶段以及文革以后的科学考古发掘保护阶段。这一过程体现出我国近代考古学的逐步建立,以及将考古学的方法逐步运用于石窟发掘与保护进而建立石窟寺考古学学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侯卫东 《殷都学刊》2012,33(4):56-61
安阳修定寺唐代开元三年(715年)刻的《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清代的《安阳县金石录》、《唐文拾遗》都著录了碑文.原碑已经打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艺风堂旧藏拓本,拓本与著录文字相比勘,可以互相发明,最大限度地还原碑文的原貌.唐代修复后的修定寺塔至今尚存,仍然使用了北齐时期的塔基,该塔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塔基,碑文对包括该塔在内的始建于北齐时期的寺院建筑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对研究北齐佛教和皇家寺院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森林湖泊、雪山冰川、藏族村寨、丹巴美人谷……因沿线散布着绝美的人文风景,堪比美国66号公路的318国道,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它东起上海人民广场,途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全长5476公里,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2014年夏天,笔者历经一月骑行318,沿途收获了绝美风景和独特经历。《逍遥骑士》带我一路向西我骑行318国道的动力,源自一部美国老电影《逍遥骑士》,看过这部充  相似文献   
6.
7.
周艳 《中国扶贫》2016,(20):95-96
43岁的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关村村民吴桂玲边忙活着手里的刺绣,边兴奋地介绍情况:"我跟着宁夏'绣娘'赵秀兰师傅学徒已经5年了,去年我的一幅风景绣品卖了1.2万元呢!家里刚买了货车,在外打工的丈夫也回来搞运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相似文献   
8.
四川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平原是古蜀文化发源地;川南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川北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川西多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引人入胜。蜀地处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自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走廊"和多民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9.
赖天兵 《中国藏学》2012,(1):164-171,201
文章通过对《大元至元辨伪录》《西湖二集》等相关文献及实地的分析,认为元初杨琏真伽等三僧奉诏任职的高级僧署——江淮诸路释教都总摄所(后改称总统所)设于曾为江淮行省省治的杭州,最有可能在灵隐永福寺。文中公布的刻于杭州的残本《普宁藏》扉画中杨琏真伽的肖像肯定了杨氏西夏党项人的族属与藏传佛教僧的身份。文章还对《普宁藏》扉画与永福寺西北飞来峰造像这仅存的两处杨琏真伽肖像作了比较,并对杨氏肖像的成立条件、象征意义及其与忽必烈宗教政策的关联度等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张田 《北京纪事》2014,(3):106-108
南池子大街东侧有一条叫“普度寺前巷”的胡同,在这条略显狭仄的长巷里,灰墙、灰瓦、红院门构成了北京城最基础也是最和谐的色调,漫步其中悠然惬意。在胡同里的一个下坡拐角处,“呼”的一下就豁然开朗起来,眼前出现的是一组高大而雄壮的古建筑,这就是普度寺。而普度寺的前身就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在这所府邸里多尔衮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辉煌最得意的日子,手握大权坐拥天下,香车宝马、金银珠宝、红粉佳人都曾紧紧地簇拥着他,而这座“糜费帑金数百万”的睿亲王府,便是这一切的亲历者与承载者。顺治八年(1671)二月,多尔衮谋逆事发,王府中织金裹银的日子像梦一样被惊醒,富贵荣华在族人的哭喊声中草草地收了尾。家产、人口及这座金碧辉煌、雕镂奇异的王府俱籍入了官府。没了人气王府很快就破败下来,直到康熙三十三(1694)年此处才改建为玛哈噶喇庙。玛哈噶喇是梵语,意为“大黑”,是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观音的化身。80多年后,乾隆四十年(1775)玛哈噶喇庙进行过一次大修,四十一年赐名改为普度寺。大殿额曰慈济殿,殿内额曰觉海慈航,皆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庙宇修建得极为宏伟,佛像也塑得精奇。光绪年间,清人震钧所写的《天咫偶闻》中便有详细的记载:“(佛像)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沈香长及丈,雕镂花纹。明成化中,番僧板的达所贡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疑《涌幢小品》记所云:南内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者,或即指此而言。国初,睿忠亲王曾作府邸,吴梅村诗所谓“十载金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者也。今殿极东一间,北墙下番佛五,皆乘狮象。南窗下悬王之甲胄弓矢,甲长七尺余,黄缎绣龙,鲜好如新。胄径九寸余,护项亦黄色。刀剑弓矢长于今三之一,弓无而一人之力不能开。旁二护卫像,著甲执兵,皆真物,王之二巴图鲁也。殿外作龙尾道,直抵山门,道旁古松林立,清荫甚美。”民国后,普度寺一直被军队或其他机构占用,而庙内所贡奉的多尔衮的遗物及部分殿宇均已消失不见了,仅余山门、正殿和方文院。新中国成立后,普度寺又被南池子小学和当地居民所占用。人为的破坏与自然的侵蚀,使这座王府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华,残破的山门,剥落的红漆,长满荒草的屋顶,如一所破庙摇曳在凄风苦雨之中。2001年政府开始对普度寺进行修缮,这是继1775年后头一次大规模的维护,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将学校与寺内居民腾退、迁出,大殿、山门等多处地方也进行维修,并全面实施了绿化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