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252篇
社会学   10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自由     
道德自由是人们根据道德必然规律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与决定的一种能力、权利和境界。道德自由既是对道德必然的认识与自觉运用,同时也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一种自抉自主。加强和维护道德自由,一方面有助于维护人的道德尊严,另一方面有助于化解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提出了“立人”说,21世纪初台湾作家柏杨提出了“我们要活得有尊严”的主张。“立人”与“尊严”,是两位人文大师为复兴中华民族开出的“药方”。这两个“药方”是一脉相承的,与如今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宪法上“人的尊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宪法上“人的尊严”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具有普遍性。经过发展,它最终覆盖了排除干预的消极权利和请求国家给与生存照顾的积极权利。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的尊严”。围绕如何实现“人的尊严”,出现了不同的人权保障机制,完善的机制应当在遵循有限政府原则的基础上保障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康德对人生自由和人类尊严的确证,并分析了康德道德学的自律特征,同时指出了康德的人生理论的刻板的形式主义特点,认为这一特点使得康德的道德学只是一些无欢乐无情感的命令。进而详细分析比较了康德人生理论的特,点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德的特点和“乐感精神”之间的实质差异,并着力寻求它们之间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5.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白岩松 《领导文萃》2014,(7):103-105
正人生中具有如此仪式感的事不多。这一次告别,将来会让你难忘。也许你们还意识不到,结束的这四年大学生涯是什么。我已经离开这所学校二十四年了,是我读大学的六倍,走得越远越清晰。原来我以为这四年不过是我的大学生涯,到现在我才清楚,这分明是我的另一个故乡啊。不管你曾经在故乡有怎样的抱怨,有怎样的不顺畅,或者怎样难忘的记忆,一切都会被时间慢慢冲刷掉,剩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是人类伦理尊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指一个人以合乎财富伦理的方式创造了真正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而因此得到道德上的肯定、称赞和尊重。人类社会往往借助于两个途径来维护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即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  相似文献   
8.
据媒体报道,"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相似文献   
9.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尊严沉重     
刘笑虹 《领导文萃》2012,(9):109-111
一直知道朋友家有只非常通人性的老花狗,性格温顺,眼露灵犀。很长时间没去他家,再去时发现花狗不见了。问朋友,他郁郁地答:走了。走了?啥意思,是跑了还是死了?它没死,只是太老了,有一天自己走出家门,就再也没回来。显然它还活在这位朋友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