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沟通.其中就有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沟通需要坦诚.同时更需要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人们常常感叹真诚难觅。而更多的情形是,人们一方面伤感于真诚的缺乏,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灵赤诚地展示于人。我们给自己的心灵设置了道道关卡,不轻易让人进来。其实,一个人要让别人向你敞开心灵,必须首先学会敞开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年羹尧拜师     
尚武 《快乐青春》2014,(6):16-17
年羹尧是清朝的一员大将。他少年时骄横傲慢,不肯读书,动不动就打老师。家里先后给他请过三位老师,都被他打跑了,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到他家教书了。年羹尧的父亲很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张榜招聘老师,可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有人前来应聘。这天,年羹尧的父亲正在堂上发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来访,表示愿意应聘。  相似文献   
4.
唐代侯莫陈邈妻郑氏所撰《女孝经》为唐代现存两大女教书之一。此书旨在教育被封为永王妃的侄女为妇之道,约写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或稍后。但由于永王李璘的反叛被诛,《女孝经》也因此带上了政治污点,导致此后很久销声匿迹。《唐书·艺文志》未载,《宋史·艺文志》才始有记载。但从宋代陈振孙开始,到明代的胡应麟和李东阳都认为该书是班昭《女诫》的同书异名书。这其中既有他们所依据的证据不实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也有在印刷术发达之后,人们曾将《女孝经》附在《女诫》之后合刊,但封面的撰者姓名又是曹大家班昭从而导致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卓 《社区》2012,(23):62-63
在这所特殊的小学,船舱是教室,湖是操场。王升安却在这里坚守了30多年,从民办老师到校长。这个湖区,有的家庭他教过四代人。他说:这教书啊,有时候跟烟瘾一样,想戒还戒不掉——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依次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教书、绍兴府中学堂教书并担任监学(也就是教务主任)、绍兴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监督(也就是校长)、民国教育部任职、厦门大学教书、中山大学教书并担任文学系主任、教务主任。鲁迅在学校是如何做官的?让我们慢慢揭开这一历史谜团.为今天学校的领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狗年感悟     
小学三年级时的那年春节,在苏北教书的远房舅舅举家来宁过年,除夕宴上.他最爱吃豆制品.说多吃有补脑之功。无侵体之害。他送我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两元压岁钱.让我买日记本。养成背唐诗、写日记的习惯数十年过去,蓦然回首时却惊异发现:吃豆制品、吟唐诗和坚持写日记.居然成了我化解人生旅途无数难题的“法宝”!  相似文献   
8.
书香芬芳     
黄长贵 《老友》2020,(2):18-18
书,对于我来说,就是生命之花,她抚慰了我的心灵,成就了我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想,我是为读书、教书而活的。38年前,我参加中考,报考了高安师范学校,并成功被录取。当时,高安师范就在高安图书馆旁边。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往图书馆跑。记得有一次,我一时忘了时间,看完书,已经很晚了,工作人员都下了班。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教师主体论与学生主体论、教书与育人、鼓励与批评、过程与结果、紧张与松弛、全局与局部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理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二元对立不可取,"中庸之道"才是有效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叶嘉莹先生回国教书,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我于2001年有幸考入南开大学叶先生门下,蓦然回首,至今已有19年之久。三年的学习时光,转瞬即过。2004年毕业,蒙先生信任,更有幸做了先生的秘书,算来距今也已有16年之久。我从一个毛头小子,已渐步入中年。在这将近20年里,陪侍叶先生左右,先生对生活、工作的态度,甚至对生命的看法,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先生的认知,亦感受日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