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88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92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834篇
理论方法论   165篇
综合类   2094篇
社会学   301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金石例研究在清代形成高潮,短短几十年间相继产生了近十部著作。清人不满《金石三例》以唐宋碑志为例的做法,他们标举汉代石刻碑志,试图从中归纳碑版文原初的义例,却不断从汉石中发现变例,诸如书孙、生人作诔、称公、私谥、书卒葬等现象,都与唐宋以来的金石例不合。对此,王芑孙试图回归韩愈、欧阳修之例,而刘宝楠等人则从维护汉石的立场出发,以文史考证和道德人伦论证汉石的合法性。汉石的冲击使清代金石例研究在学术上获得了消解文道合一观念的理论新质,是乾嘉汉学思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东菊 《生存》2020,(12):0159-0159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采取有效的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思想相当驳杂,“道学”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道学”形而上的内在精神超越,赋予了汤氏独特的“思想者”气质,并进而影响他的文体选择。其古文理想和曲体价值观,均显示出重道德理性的传统“杂文学”观念在晚明时期的回潮。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李健吾随笔式批评文体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了其在文体结构、文体语言及文体表达手法的选择等几个方面的特征。文章认为散漫自如、短小精悍是其体式特征 ,絮语话语、警策性话语及审美描述性语言是其语言特征 ,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构成了表达手法的主要特点。文章最后分析了随笔式批评文体的使用原则及其局限 ,同时对八十年代兴起的“李健吾批评文体热”作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与美国由于历史渊源和地理联系,两国在语言、生活方式、自然与人文景观、城市风貌等方面都无多大差异。两国之间一直是同中有异,面和心不和。加拿大一方坚持求异,深恐美国化,面对全球化态势下美国文化及社会思潮提出的挑战,加拿大一直在采取一些反对美国文化渗透的措施,这对于我国保护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亨利·米勒是美国20世纪的文学奇才,他的怪异文体使他备受针砭。《北回归线》不仅是他作品思想深度的代表作,也是其怪异文化的范本。以此为视点,米勒的文体风格主要可概括为卑琐素材、污秽物象、纵情声色、梦呓意识、拼贴构造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体对等是翻译过程中所要求达到对等的一个层面。本文通过统计正负文体成分在语篇中的比值,来量化评估译文与原文在文体上是否对等,通过实例评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量化评估译文质量开辟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高职高考作文均为话题作文。这种不限文体的作文不断增加,给了我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  相似文献   
10.
戚晓杰 《东方论坛》2008,(3):95-100
汉语句式结构框架在其产生之后并非静止不动,除其自身的丰富发展之外,它还向不同的语法结构层面渗透,汉语词、词组、句子在结构关系上所具有的一致性由此产生。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句、“把”字句等就充分显示了汉语句式结构的这种中间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