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7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52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君与无君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君的论点,且认为君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君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认为,郭象的君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君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君主的有为,即:君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君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君论。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圣人之道是无为之道,是对老百姓的终极关怀之道,是行不言之教的朴治修身之道,是了解老子思想核心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追求永恒是老子价值观的核心。永恒是建立在自然哲学的道和社会伦理的德的基础之上。实现永恒的途径是无为和知常、知止、知足。永恒价值观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并具有普遍的意义,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无为与“三知”则具有权谋的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本文试对道家的这一思想作简要析评。  相似文献   
6.
聚焦于民之心性,“因民之心性而化导”,是《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根据现实需要融合百家之长,从对人性的重新阐释出发,影成的独特的“神化”文化思想,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下,淮南王的思想反映,是道家思想在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从“无为”到积极“有为”的内在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周春兰 《学术界》2012,(6):174-180,288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老庄美学的建构中有些学者把自然无为阐释为自由,这样老庄的思想也就是美学了。其实,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时代,自由并不是一个比秩序更急切的问题。道先于一切,在这个既定场域很难说给自由留下了一席之地。从自由本身来看,自由表现为肯定性力量与否定性力量的一体二用;而自然无为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存在,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是让自由毁弃于自然。从人生自由来看,在人的自然维度,自然无为讲求顺任自然,却没有对自然的扬弃,只剩下一种回到自然本性的必然。在人的价值维度,自然无为是将个体断送于一种先验的既定意志的普遍性之中,取消个人价值。从审美的自由来看,它同人生自由一样需要有知识、道德与物质的支撑,并且情感表现出独立自足性,自然无为明显表现出对知、意、情的排斥与否定。逍遥是无为,而不是自由。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老子之学素以阴柔著称,而庄子之学素以逍遥著称.而无论是阴柔还是逍遥,归根结底,教给我们的还是顺应自然、归复大道之理.在今天,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如此丰富,人们的选择机会愈发增多,诱惑随处可见,在如此喧嚣的环境之中保持一份"不动心"确要有一份坚定信念支撑.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老庄之学确是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尊,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力,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致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亲征剧情,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今人玩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