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鼐的思想经过由青壮年独尊程朱儒学到老年笃信佛学的变化。其浅层原因,是王文治等人的影响;深层内因,则是由于他被迫辞官后,抚慰其淡泊心态的需要。实则他对儒、佛、道家思想皆有吸纳,都不过是借以为精神寄托和充当文学创作的“门面语”。这给其文学创作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钱怿 《华夏少年》2007,(5):42-43
说起恰恰、伦巴、探戈等交谊舞,你一定知道,那都是姑娘小伙儿们跳的。而如今,我们桐城的老人们破了这个例。这可是头一遭哦,就让我带你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3.
江南桐城"方氏三节"于明末清初即享誉诗坛,其中方维仪诗画成就最高,然其婚姻短暂而不幸,归家守志清芬阁。她著作较多,流传极少。诗存百余首,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感伤诗,抒发了一个守节殉道者的内心孤苦悲戚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节妇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困境;二是忧时伤乱之作,反映明季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其诗感情细腻,真挚沉郁。  相似文献   
4.
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典型的仕宦诗礼之家,其族人仕途显赫,珍视忠孝节义,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领域成就斐然。明清鼎革之际,方氏族人对清政权多持抵抗及不合作的态度。方氏父子在遣戍途中和遣戍地勤于著述,不仅记录了其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而且留下了当时东北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宝贵记录。他们还与吴兆骞等流人交往唱和,对边疆文化的提升和内地人民了解边疆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解读其诗文,分析其心态,指出其对东北边疆文化的贡献,及对清代“大一统”的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5.
江西新城是桐城派传衍过程中的重要区域,陈、鲁两大望族的世代努力极大地拓宽了桐城派的早期堂庑。桐城派传衍至江西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方苞为中心,李绂、蔡世远、雷■、黄永年等遥相呼应,推动桐城文章在江西的生根与传播;二是以朱仕琇为中心,陈道、鲁鸿、涂瑞、涂登等,形成一个稳定的新城学人圈,加速了桐城文章在新城的发展与兴盛;三是以姚鼐为中心,桐城文章在新城遍地开花,朱仕琇弟子尽数皈依姚门,在鲁九皋与陈用光的引领下,激发出"海内言桐城者,必益举新城"的盛况。  相似文献   
6.
桐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谚语,它包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桐城谚语所反映的生活状况、民风民俗和思想观念.通过分析发现,桐城人重文尚读,敬祖尊亲;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们尚礼贵和,珍视名誉,提倡自强,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桐城文化,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安徽文化,对发展繁荣安徽文化,构建和谐、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在二百余年传衍发展过程中,书院讲学起到了基因性塑造作用,而徽州紫阳书院、问政书院和安庆敬敷书院等,则是桐城派在安徽从事书院教育的主要基地.两地人才的培养、文风的培育、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增多,与刘大槐、姚鼐等多年主讲这几座书院有密切关系.对此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桐城派的传承规律和清代安徽书院教育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8.
桐城派既是一个散文流派,也是一个诗歌流派。道咸年间姚门弟子继承了先贤姚鼐的论诗宗旨,在唐宋诗之争中采取无分唐宋的诗学策略,评诗不轩唐轾宋,方东树的诗论是其典型代表。他们论诗强调创变,反对摹拟,务去陈言,化古生新,因而对善于创新的宋诗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极为推崇,于拟唐的明七子、"诗文浅陋"的性灵派及好用僻字、僻典的浙派持批评态度。在性情与学问的关系上也主张二者相容,化学为才,体现出他们唐宋兼融的旨意。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有偏重唐诗美学趣味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文振西,男,1940年11月出生,山西省闻喜县人,党员,高中学历,曾任运城行署河津工矿办事处主任、闻喜县副县长、正县级视导员。2000年退休,1999年12月任闻喜诗联学会会长,2000年3月任闻喜县关工委主任。多次获县、市、省、国家四级奖励。闻喜县委、县政府授予其"闻喜县首届公德人物""十大书香家庭""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突出贡献奖",运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贡献奖""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特殊贡献奖",  相似文献   
10.
吴闿生编撰的《晚清四十家诗钞》前二卷专录桐城诗派后期诸子的诗作,凸显了桐城派北传之后围绕吴汝纶渐次形成的"冀州—莲池"诗人群体组合,而其诗学批评在继承桐城诗派"诗文一体"、"熔铸唐宋"的基础上,突出了宗风杜甫的祈向,尤其注重涵容雄奇诗风,反映出时代风云之气在内心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