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62篇
  免费   888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1005篇
劳动科学   55篇
民族学   7679篇
人才学   241篇
人口学   100篇
丛书文集   4597篇
理论方法论   704篇
综合类   11424篇
社会学   1037篇
统计学   153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474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404篇
  2020年   491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494篇
  2016年   682篇
  2015年   888篇
  2014年   1833篇
  2013年   1652篇
  2012年   1919篇
  2011年   1956篇
  2010年   1703篇
  2009年   1757篇
  2008年   2004篇
  2007年   1608篇
  2006年   1291篇
  2005年   1307篇
  2004年   1227篇
  2003年   1107篇
  2002年   846篇
  2001年   883篇
  2000年   620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声势浩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旨在宣扬三民主义并自命为中华文化的道统传承者。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发展三民主义建设,以教育为本,极力倡导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望其成为复兴中华的斗士,为"光复"大陆冲锋陷阵。时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的萧瑜远在乌拉圭,他提出"第三代国民教育"的说法,将当时的台湾小学生视为第三代国民,主张重视第三代国民教育。本文根据这一说法,对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初期的台湾国民教育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征稿启事     
《西部蒙古论坛》2020,(1):F0003-F0003
自创办以来,《西部蒙古论坛》发表了大量有关西部蒙古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和现实问题方面的论文和资料,有力地促进了蒙古学的发展,起到培植蒙古学研究新秀的园地作用,开拓了各民族专家、学者相关研究学术对话渠道,从而被国内外研究中国蒙古学的各民族学界同仁所瞩目,为从事社会科学的相关各界人士所重视。随着日益增强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终结了中国被外族侵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复兴之路.抗战的胜利充分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捍卫了民族自信心,使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坚实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发奋图强、积极进取才能振兴中华,只有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才能取得胜利,只有保持警觉、增强实力才能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4.
美好生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坚定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通过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厘清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同时,加强对现阶段制约民族地区协调统一发展所存在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明晰建设民族地区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构建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群忠 《船山学刊》2015,(3):109-112
<正>《伦理与传统伦理论集》是本人2007至2014这八年来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的一个选集,能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人深感欣慰。在此之前,本人曾有两个论文集,即《道德与人性》(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伦理与传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一本选集了我自1982年至2002年这二十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后一本则选集了我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职以来四年间(2002—2006)发  相似文献   
6.
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是指发生在我国某个区域呈现一定规模并关系到民族或者宗教性因素的有组织的集体行为。从民族政策与法律的角度而言,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参与人群或当地政府某些部门法治意识淡薄,而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当地政府有关政策信息并没有依法公开,不注重利用和构建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为此,要对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进行防控,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和涉事地党政领导干部法律政策规范意识的培养,树立法律信仰,另一方面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和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严格做到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7.
8.
9.
春秋穀梁学在汉代曾一度兴盛,后来渐以沉寂,迨至晚清时期,在新的学术格局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嘉道之际,伴随着今文经学兴起的风气,穀梁学出现了复兴迹象,以许桂林、侯康、柳兴恩等人为代表,对穀梁学义例进行整理归纳。道咸以降,穀梁学愈发受到关注,阐发义例者有陈澧、王闿运、江慎中等人,致力于注疏者有钟文烝、廖平等人。在此过程中,穀梁学表现出以往所未见的新特点,一方面是以廖平为代表的对穀梁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以江慎中为代表的结合西学对穀梁学做出新阐发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过程。但民族复兴思潮发展到"民族复兴运动",则是1931年以后之事。它率先起于民间,本只是"思潮"的一种强化说法,但这种社会意识氛围却正好为取得执政地位不久的国民党当局所运用。国民党一方面输入传统儒家精神,一方面公开鼓吹独裁救国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在多种合力推动下,1930年代中期"民族复兴运动"进入舆论论述高潮。这些论述涉及到"民族复兴运动"的总体阐释,也涉及如何结合各自的行业或从事的事业贡献于"民族复兴运动"。时人迫切希望"运动"能落到"实处",但落实不易,"高潮"成"高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