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画     
这张漫画寓意深刻,卡扎菲树敌太多,从反对派,到基地组织,到北约盟国等等,这些人都像是吸血蚂蚁一般在卡扎菲的嘴边游荡,卡扎菲纵然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  相似文献   
2.
试论日本战后改革的不彻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日本学刊》2004,(1):103-118
美国占领军主导的日本战后改革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导致产生这一“不彻底性”的直接原因是冷战的爆发使美国占领政策发生了变化以及美国采用了“单独占领”和“间接统治”方式 ,其深层原因是美国扮演的角色由反法西斯盟国的代表转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和民族的同情与支持.抗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号召全世界人民用一切方法组织对中国人民的国际援助.同时,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力,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在抗战初期,依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政治上、物质上和军事等方面给中国以有力支援.在战略决战时期,苏联百万大军出兵中国东北,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对加速日本的败降起了重大作用.抗战八年中,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从而解除了苏联的东顾之忧.故中国的抗战也保卫了苏联,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彻底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美、英、法、苏四大盟国强制对德实施了一场旨在从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清除纳粹积极分子的"非纳粹化"改造。由于战时盟国在"非纳粹化"政策制订过程中存在严重疏漏,同时更由于四国对德政策目标及利益的实质分歧,战后,四个占领区的"非纳粹化"改造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非纳粹化"改造过程中暴露或遭遇的其它诸多问题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原因。盟国的"非纳粹化"改造固然存在种种的阙失,然而,其对战后德国政治发展积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不应因其阙失而被抹杀。  相似文献   
6.
陈琪 《东西南北》2010,(2):32-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050万。战争期间,美国还通过“租借法案”向盟国一方的英国、中国和苏联提供援助。因此美国境内很多工厂都接到了军方订单,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制造军火和其它军用器材。所以当时很多美国工厂都面临人手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合作。它不仅克服了各盟国的经济困难,增强了盟国的军事实力,而且促进了盟国间的政治和军事合作,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战时盟国经济合作的经验,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纸上俱乐部     
《领导文萃》2011,(23):37-37
这张漫画寓意深刻,卡扎菲树敌太多,从反对派,到基地组织,到北约盟国等等,这些人都像是吸血蚂蚁一般在卡扎菲的嘴边游荡,卡扎菲纵然浑身是铁,也无法逃脱末日的降临。  相似文献   
9.
陈诚对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有着独到的思考。对于日本,陈诚精辟地分析了其入侵动向,并主张长期坚持全面战、持久战、消耗战等方针;对于西方盟国,陈诚主张努力与之结盟但心存警惕,秉承自力更生的外交方针;对于苏联,陈诚拒斥中有限度地加以利用;对于远征军的派遣,陈诚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反映出他在中国与盟国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政治抉择。陈诚的见解是极度务实的,既坚持了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又兼顾了政党利益。陈诚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进而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