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2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闫莉 《齐鲁学刊》2005,(1):132-135
理论确证是科学哲学主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归纳和演绎解释框架中,这一问题并未得到 彻底解决,它的两种解决策略都有难以克服的“确证悖论”。而从新的角度给予理论确证以比较完善的解释是一种 策略,类比模型为这一策略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高等数学教学中应加强的几个重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说明了大学高等数学教育及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认识到数学既是专业工具 ,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它既具体又具抽象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几个重要思维的应用和培养 ;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中充分加强数学的人文作用  相似文献   
3.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4.
"好比"的话语功能主要有两类:一是用于举例说明,二是用于假设推论.为了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传递信息,言者有时会借用相似事物对此前内容进行类比式举例,亦或者作为举例发端语创设话题情境或前提."好比"的演化过程从"短语(好+比)"到动词"好比(如同、好像)",再到动词"好比(类比式举例标记)"、动词兼连词"好比(话题式举例标记)",最后演变为连词"好比(假设标记)",其演变机制主要是由于句法位置变化、韵律特征、主观性、隐喻机制与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意指打破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定式,利用形式的新奇变异,增加感知难度和时间,以期打破索然无味的阅读,重新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换言之,陌生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唤醒",延长阅读的审美距离。类比式翻译借由两种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理并表征与原文形式对等的审美距离,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法传达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刘建卫 《职业》2012,(24):29-30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文着重就数学教师如何挖掘教材的探究因素,创设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玄学派诗人马韦尔描绘了三种富含原型的意象世界,与诗歌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完美地契合于一体,巧妙地论证了"及时行乐"这一世俗主题。首先,神谕世界中刻画的伊甸乐园表达了潜伏于人类心底深处的集体梦想;随即陡然出现的死亡意象使读者堕入一个魔怪世界中,唤起了人类对永恒逝去的无奈及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最后,马韦尔引领读者回到了以日常意象为主体的经验类比世界,自然而然得出了人生苦短、要尽情享受当前的快乐的结论。原型意象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基本模式的体现,《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丰富的原型意象赋予了该诗传统主题新的生命力,从深层意义上揭示出该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为流传佳篇的原由。  相似文献   
8.
9.
"道"不是思维的内容,而是思维的形式。"道可道非常道"应该理解为:道是可足道的,而非普遍有效的,即"道"是类比(推理)这种思维形式。《道德经》的伟大贡献在于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就模糊领悟到思维的形式比其内容更为根本。它与其他先秦经典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类比的思维特征,而导致中华文明更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强包容性和强融通性的传承优势。《道德经》虽然谈了许多天地人生的深刻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借用天地人生的深刻道理来谈"道",也就是展示可以增加对这些深刻道理的理解和接受的类比方式。"道"是偶真的普遍思维形式,"德"是确定可靠性的具体思维内容。"道""德"益彰,就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而彰显尽善尽美。"名"是具有不确定性定义的概念,作为概念的"名"在类推形式的"道"与思维内容的"德"之间架设了桥梁,由此,《道德经》成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完整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中文屋论证的反驳大致采用了四种思路:形而上学预设的错误,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衍生结论的不合理性,否定其论证目的。我们从塞尔提出中文屋论证的目的出发,运用逻辑手段,挖掘中文屋论证过程和论证目的间的类比项及关系,然后依据塞尔提出的类比条件,分析这些类比关系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揭示,中文屋论证过程与论证目的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进而也就否定了中文屋论证目的达成所必须的三段论,从而导致通过中文屋论证过程是无法推导出塞尔要证明的目的的。这是中文屋论证与生俱来的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