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的精神创伤与其创作之间关系密切 ,本文试图从这一特定的视角 ,对张爱玲作品的题材 ,意象及文艺观等特质加以分析 ,力图对其人其文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对白人种族主义的现实存在与危害的漠视,致使种族歧视行为至今在美国社会各个方面仍普遍存在,不仅给美国黑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而且对美国社会具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修正美国历史上对一些弱势群体的不公正与歧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和推行了一系列优惠和照顾黑人等弱势群体的政策、法令,即"肯定性行动"计划.然而,这一计划却激起了从而普通白人男性的强烈反对,引发了"逆向歧视"之争.  相似文献   
3.
精神创伤”指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所产生的破坏性情感效应,具有普遍存在性,可以用来界定和解释人和社会的性质。回忆和创伤是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相互关联的元素。主人公在回忆中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到自己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并进行深刻反思。“精神创伤”贯穿了作者的历史、时间和人生架构,为处于危机中的当代人提供了探寻生存意义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儒林外史》系吴敬梓“发愤”、自救之作的认识 ,旨在考察小说在塑造作者“自况”的杜少卿形象上对原型生活素材的取舍和加工 ,抉发藏匿其中的创作隐衷  相似文献   
5.
"文革"期间,"样板戏"传播遭遇抵制的缘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话语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中共高层对"样板戏"独霸文艺舞台造成的百花凋零局面的不满;"文革"受难者对"样板戏"的憎恶。"样板戏"传播遭遇抵制与厌弃的现象,证明了样板戏企图独霸文艺舞台、统合观众接受心理的悖谬与虚妄。  相似文献   
6.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触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小说主人公贞贞的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从创伤救治与复原层面,探究贞贞这名伤者何以能够"复原",即贞贞是"如何"及"怎样"获得再生的,可挖掘出被以往的批评家遗漏了的一些文本细节,同时可对一直遭人质疑的小说结尾作出合理的解读。另外,小说在话语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个显性可言说话语文本与隐性不可言说话语文本。  相似文献   
7.
残雪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却又是一个极不正常的家,甚至就是一座精神病医院。小说叙事显得很恍惚,一切似是而非,充满腐烂的意象,暗示命运的壁垒和生存的悖论。同时,小说弥漫着“撕裂的氛围”和“白色恐惧”,彰显精神创伤导致主体性的内在分裂。该文本清楚地表明:屋子里所有的人仍然生活在同一个噩梦中。这是一种“有贼的风景”,是特殊时代的病变报告。  相似文献   
8.
胡风创办的《七月》和《希望》杂志,团结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大批青年爱国诗人,这些诗人和胡风一道,高举鲁迅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旗帜,以"主观战斗精神"和揭露"精神被奴役的创伤"为宗旨,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而歌唱。  相似文献   
9.
陆珊珊 《社会工作》2008,(11):21-21
精神创伤,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程度较轻的,通过“自我心理调整”就会安然渡过,而如果经历创伤性事件是“铭心刻骨”引起了“颠覆性”的伤害,形成了中度精神创伤就可能表现为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社会性孤独自闭,或严重的睡眠障碍,焦虑紧张,恐惧胆小。这时,青少年社工需要特殊的、  相似文献   
10.
克尔凯郭尔“相信”有一个悖谬的世界,他相信荒谬的力量,相信不相信,以此磨炼他的意志。他引用圣经中亚伯拉罕的故事,说明信仰就是对不可能之事所报的热情。但与一般的有神论不同,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也同时是一个与上帝搏斗的过程:他不是无神论者,但是他信神而又与神过不去,使理解成为一件不可思议之事。这种态度,使克尔凯郭尔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与黑格尔不同的纯粹个人的世界,强调精神的个性与纯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