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党性概念最早由列宁提出,其内涵被概括为哲学党派间的斗争性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艾思奇哲学党性思想既吸收、继承了列宁哲学党性思想的精华,即哲学上是有党派的,且党派间是有斗争的,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且创造性地将哲学党性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哲学党性与阶级性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革命性地提出哲学中一定派别倾向的贯彻是它所属的那个阶级政策的哲学表现等重要新观点。这对深入把握和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助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有着一定的历史和革命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托人给在苏联的两个儿子送去一批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大众哲学》就是其中一本。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要带走的一批书中,《大众哲学》又赫然在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主席在给比自己小16岁的艾思奇的信中写道:“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问(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毛主席的这种谦和,是对规律和真理的认可和服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早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研究20世纪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能绕开艾思奇这个人。近年来,关于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逐渐增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来学界关于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艾思奇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先后出版了30多次。究其成功原因,是书中语言表达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通俗具体;写作手法上能够对问题反复阐述;写作内容结合实践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写作特色上紧扣时代,做到与时俱进。正是在此书的启发和影响下,千百万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才看到了光明,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项急需研究而且关系重大的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占安 《学术论坛》2006,1(6):13-17
艾思奇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在很多论著中阐述过真理观方面的问题。学习他关于只有客观真理,没有主观真理;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等观点,以及他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阶级性等问题的意见,对我们今天思考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0~11日召开的"艾思奇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讨会,就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视阈以及当代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职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不仅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还在认识论等方面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作提供了经验借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众哲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新启蒙运动”的前驱,它的成功经验为当前在新历史的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和重要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3):46-51
作为我党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杰出代表,李达、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推进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他们二人在文本研究的视角、话语体系转换的方式、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和道路演进的形态等方面风格各异、特点鲜明。深入对比分析李达、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路特征,对于今天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从哲学角度全面把握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他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通俗化的关系。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鲜明特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学理和方法论上的基础,对于当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