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3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53篇
民族学   80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864篇
理论方法论   289篇
综合类   4258篇
社会学   214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56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是我国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意象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苏轼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在他的词作中把传统的鸿意象与自己的独特个性结合起来赋予了这个意象更为深广的感情生发空间。  相似文献   
2.
3.
4.
王罡 《华人时刊》2015,(4):72-73
赏析提要:上品力作,4次出版,十全品相,流传有序。作品现由林散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艾中先生收藏。林散之草书《李贺诗南园一首》是立轴。高82公分,宽31公分,约2.5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林散之印"(白文)和"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正文是: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歌谣中,谶语歌谣因其与历史、信仰的复杂互动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既有研究或是站在史学立场上视其为政治史的佐证,或是从文学视角分析其对叙事文学的影响及其文化意味.若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谶语歌谣还原为一种民间口头讲述,在历史脉络下爬梳其文本形态的层累,则可钩沉其谶示意义权威性、合法性的建立过程,并分析在这种观念信仰之上,人们试图借此理解、阐释甚至建构历史的丰富话语形态.基于口头文化传统的"资源库",谶语歌谣构成古人认知历史的观念框架与交流工具,并由此作为古代歌谣的特殊类型,为当下讨论口传文学与传统知识、信仰与历史的关联提供新的案例与视野.  相似文献   
6.
汪云霞 《东岳论丛》2019,40(7):5-15
自闻一多《现代诗抄》之后,西南联大诗人俞铭传在汉语学界长期处于沉寂状态。而早在1940年代,他已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并被当作是"中国诗人中最为年轻的一代"和"最具希望的诗人"加以译介,其多首作品在英语世界流传。俞铭传得以在海外传播虽有各种内外因素,但究其根本,还在于他诗歌写作的"世界性"。俞诗的"世界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的跨界性;意象与典故的跨文化性;抒情方式的客观化与非个人性;叙述模式的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的对话性。探讨俞铭传诗歌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这位现代诗人的文学史意义,也为我们思考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8.
9.
在苏轼的诗歌中,"孤独"是一个经常闪现的主题,而在对"孤独"的书写中,诗人也倾向于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孤独者"。一方面,在对传统"独游"主题的受容和改造下,通过对"孤旅人"这层身份的自我体认,诗人企图借助宿命论来消解一生谪宦生涯中那种身为独游者的悲哀,但士大夫的强烈自觉又使他于独游之时不停地向世俗回望,特别是当"独游"与佛寺、道观等世外之境相接时;另一方面,通过对外界孤独以及孤绝之物的凝视和美化,借助儒家诗教中的比兴和言志传统,诗人完成了对"孤独"那种移情式的参与和拥抱,并在这种参与和拥抱中实现了其作为"孤赏者"对自我孤独的审视与接纳。  相似文献   
10.
《论语说》初成于贬官黄州期间,在诠释过程中,苏轼利用《论语》中的某些思想资料,结合时代主题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融会贯通,综合创新,打破成见,自出新意,呈现出了疑经改经、杂采众说、阐发性命之说和掘发政治意蕴的诠释特色,在《论语》诠释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