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罗承松 《社科纵横》2010,25(12):110-113
婚姻是文化的,它以社会、经济、法律为后盾。经济发展、婚姻政策、人口迁移、政治变革、观念变化都会引起婚俗的变迁。婚俗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应社会过程要求而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2.
杨璐 《学术探索》2014,(1):102-10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调节和制约作用。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满足生产生活中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功能性祈祷活动。苦聪人原始宗教对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加强民族认同、推动社区团结、维护社会秩序,消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信仰者的思想控制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的存在、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歧视妇女的现象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易地搬迁的苦聪人在其生计模式的重塑过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正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示范村——示范出团结互助,富裕文明 2005年11月,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在对镇沅县苦聪人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入村到户调研后,由国家民委安排100万元,省民委配套安排50万元,将镇沅县者东镇帮海村小户南自然村和和平乡丫口行政村大红毛树自然村纳入了创建”苦聪人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考察了普洱市镇沅县者东乡苦聪人的生活聚居地,走访村寨里的长者,全面深入了解苦聪人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苦聪人的风俗习惯做了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6.
山民下坝的文化适应——苦聪人定居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2 0世纪 50年代开始 ,政府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动员中越边境地区迁徙游耕的苦聪人走出森林 ,下坝定居定耕 ,但苦聪人在定居与迁徙的选择中不断出现反复 ,历经 50年 ,到 2 0世纪末 ,苦聪人仍然没有全部定居下来。通过田野调查 ,笔者分析了苦聪人“屡定不居”的各种原因、定居后存在的问题及定居模式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苦聪人过着被歧视和贫穷的生活。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保护苦聪人权利派出工作队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动员他们出林定居定耕,帮助他们开田种地、建盖房屋,政府还先后划拨5000多万元资金发展苦聪人社会经济文化,使苦聪人的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我国政府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权利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8.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2007年由思茅市更名而来,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贫困地区,世居着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苗族、傈僳族、景颇族14个民族,其中有9个少数民族近20万人与境外同一个民族跨境而居。长期以来,普洱市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互享文化  相似文献   
9.
重返老林的启示——云南省苦聪人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边境的苦聪人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属于最原始的一类人。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开始新的定居生活。30多年后的今天,苦聪人又出现了重返深山老林的趋势。本文从理论和实战上详细地探讨了内中的原因,总结了民族工作的得失,并提出了促进苦聪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镇沅县恩乐镇苦聪山寨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研究侧度探寻其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发现搬迁于聚居地苦聪人的情绪困扰,是其传统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转换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心理反映.转换过程伴随着他们的行为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降低,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增强,现代人格和社会心理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