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52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罪与法——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 :罪与法是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 ,法的隐退是它的基本语境 ;卡夫卡世界是一个虚无主宰的世界 ,在此世界中 ,人被规定为绝对有罪 ;这种无罪之罪实质上就是异化 ,它正是卡夫卡最为关注的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处境。  相似文献   
3.
荒诞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范畴的主角,伴随着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受的不同体验和理解,荒诞的意义不断扩大和延伸,它已经上升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美学倾向。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来探讨荒诞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中存在着矛盾的两极.一方面她对家具、服饰、室内陈设等物质世界的描绘,极尽富瞻华丽,另一方面她对人类的诸多情感如亲情、爱情等的描写又进行解构和变形,对文明进步等话语进行揶揄与嘲讽,使其小说充满幻灭和虚无感,由此形成了她小说中矛盾而颇富张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鲁迅日记是一个极为简略但又系统完整的叙事文本,其中既没有对外在社会环境的记载,也极少个人真实感情的倾露,这迥异于现代日记文体常态,也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事实上,鲁迅日记的表层话语形态与深层作家主体精神之间存在复杂的映射关系。鲁迅日记作为"写给自己看的"文本,体现了内心的最大真实,即对世界的虚无与绝望。而其日记写作的心理动因在于依靠这样的具体行为来反抗虚无,确证自己的主体存在。鲁迅对日记文体的独特定位及其背后所蕴涵现代性话语,是鲁迅日记迥异于其他现代作家日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生命体验、体验美学的角度对《野草》进行解构 ,可以发现《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表现 ,寂寞、孤独、苦闷是其情绪特征 ,生命存在的悖谬性是其基本认识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的抗争 ,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显示出存在主义哲学的胚芽。这也使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生命体验最有价值认识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张丽秀 《理论界》2012,(4):130-132
托马斯.品钦的短篇小说《熵》把热力学概念"熵"与社会状况相联系,并把"熵"比作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熵"作为一种暗喻,暗示了社会秩序的最终崩溃并陷入混乱,但为了建立这种社会秩序所付出的努力在道德上是值得称赞的。小说《归宿》隐喻着作为社会中的个人而言,假如一个人孤立于社会,把自己的思想完全封闭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与他人(或无人与他)进行交流,根据"熵"的概念,那么封闭的个人心灵必定会走向混乱、衰颓和虚无。  相似文献   
8.
价值与评价作为人的生命和精神取向,源于人类的生死、身心和群己的关系问题,并现实地表现为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结构。因而,价值与评价决非单纯的价值论范畴,而是属于哲学存在论的有与无、实与虚的根本性论题。历史上,西方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对此问题的解答,既相通又有显著的差异。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性价值居于主导地位,西方面临着"走出上帝"的问题,中国则面临着是否应当以及如何"走出家长"的问题。虚无主义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现象,在有与无、实与虚之间建立合理的正当的关系,才是现代价值观所要承担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狄金森诗歌对上帝的书写复杂多变,对上帝的态度似乎也很难廓清.但从她所处的基督教背景和所受的超验主义、启蒙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可知狄金森对上帝的书写一方面揭示出了上帝的虚无本质,以及最后审判给人带来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疯狂的思辨之后,狄金森越来越理性地看待上帝.实际上,她对上帝的复杂情感揭示了人与现实、人与神之间的情感矛盾.狄金森的晚年诗歌所描写的上帝既反映了她的理性,也表现出难以释怀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10.
"川端文学"中的虚无思想是明显的,但也是复杂的:一方面,虚无就是死灭,就是什么也没有;另一方面,虚无则是最高本质,意味着什么都有。由于虚无是最高本体,是对终极的把握,因而也就成了超越与自由的意识。川端康成的"虚无"既是对生命死灭的喟叹,也是对生命死灭的超越,因而也就是对一种永恒无限精神的追求。它以大和民族对自然风物的死灭感受为启迪,同时又接受了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对这种死灭的弥合和超越;它以传统佛教的无常观为基质,同时又接受了佛教禅宗对于这种"虚无"的顿悟和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