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8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443篇
劳动科学   23篇
民族学   169篇
人才学   166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763篇
理论方法论   374篇
综合类   4719篇
社会学   689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545篇
  2008年   919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教育安全问题日渐彰显其价值和紧迫性,随着教育安全研究主体的拓展,需要突破原有研究视角的束缚;随着教育安全研究内容的丰富,呼唤构建教育安全研究的多维视角。为此,我们提出教育安全研究可供借鉴的若干视角,宏观研究视角可以从教育安全与全球化、区域或国家发展的关系来考察;中观研究视角将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考察,主要考虑教育安全主体的拓展和教育安全多维研究视角的建立;微观研究视角从教育自身出发,考察教育自身及其内部要素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安全的元研究、教育安全问题的历史研究和边境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学流派的命名是否成立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作为共同话语阵地的出版物;群体的人事交往与人员聚散;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九叶诗派不仅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也具有共同的出版物,内部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人事交往,并且在群体运作的过程中还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因此,从现代文学社群的视角来观照九叶诗派,将有利于拓宽文化研究的视野,还能对有关九叶诗派的质疑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理想人格失落的危机,而理想人格的形塑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近代裂变”和“教育目的现代转换”的研究,探究蕴含其后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力图从伦理学的视角省察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考量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的国民性之维.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危机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认同等问题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反映的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冲突、协商和构建的分析,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理念通过影片中家庭元素的分析来展现跨文化传播中异质性文化的冲突和协商,来探讨其中的文化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意识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国内对于跨文化意识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散乱的状态。为了对跨文化意识形成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解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跨文化意识的概念解析、模型构建和培养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文章分析认为跨文化意识应该定义为个人对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此定义出发建立了一个动静结合的模型以阐明其内涵;最后明确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途径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以"集体"署名取代个人署名,是革命样板戏的一大标志。对样板戏诸版本进行文本分析,重点比较版本演变中人物角色和情节结构设置变化与作者署名变化的相关性,可以考得样板戏具有"非作者性"。由个人创作者赋予文本的人格化、个人化的元素在集体创作的语境中被消解,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有赖于非作者性,而非作者性又确保了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两者互为因果。由多个成员组成的集体创作班子之所以能以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形式与内容高度完整的样板戏,是由于凌驾于创作班子以及其他所有关心并提出修改意见者之上的"全知视角"起了统领样板戏文艺路线和引导方向的作用。集体创作作为全知视角的忠实执行者,旨在通过样板戏的展演诱导观众对剧中正面英雄人物形成自我指涉,这是样板戏的最高审美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在文化类型说的基础上,分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生"美学,作为当代生态美学之一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环境美学逐步介绍到中国,影响深远。在当代生态美学发展中,"生态"与"环境"之争持续多年,中西美学由此得到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之"原生性"特点也由此得以突显。由此深化了产生于《周易》的"生生美学"之"生命的创生"的丰富内涵。本文阐释了"生生美学"所特具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太极图式"与"线性艺术"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其特有的道德理性与知白守黑的逻辑特性。"生生美学"特别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表现于意境、筋血骨肉、琴德、气韵生动、虚拟表演、因借与吉祥安康等传统艺术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寄语21世纪外国文学依然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常常又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品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作家们通过绘制、窥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立法程序所形成的“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和法案的公布”四个显性立法程序的基本共识,不能全面解释立法运行过程的真实性。原因在于实践中至少还存在着“立法规划/立法计划、法案的起草、法案的审议、适用解释”四个隐性立法程序。其中的逻辑主线表现为显性立法程序与“组织”相勾连,隐性立法程序与“个人”相勾连。《立法法》条文以“组织”视角所建构的显性立法程序和立法实践以“个人”视角所探寻的隐性立法程序共同构成了立法程序的二元结构。从纯粹立法学问题的解释选择问题着手,所建构的立法程序二元结构,需要在“组织”和“个人”两种视角中循环联动,实现视角的融合,以扩张既有的理论解释力,争取最大限度的接近立法运行过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及文化差异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出发,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