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36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536篇
社会学   221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网络时代的影游改编对想象力的美学变革、理论重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类富有成效的跨媒体生产实践丰富了想象力的理论建构。影游改编的媒介转码与互媒性的文本架构、渐进机制与角色扮演的互动叙事以及受众参与的身份编码与社区认同,促使网生代受众在个体身份编码、重新部落化的同时,建构独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审美意识形态,预示了跨媒体想象力时代的到来,对于电影与游戏产业的深化发展与融合、创作类型与生态的丰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飞捉周瑜"故事不见于《三国志演义》,但在戏曲及说唱文学中一直都有流传.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刊刻的《草庐记》,后被清宫连台本戏《鼎峙春秋》改编定型,逐渐影响至多种地方戏曲、说唱曲艺.由于《鼎峙春秋》以《三国志演义》为纲,巧妙地将"张飞捉周瑜"故事插入剧情之中,更容易被熟悉小说情节的观众接受,因此产生的影响更大.而这一故事在其他通俗文学类别中,同样存在向《三国志演义》靠拢的趋势.以"张飞捉周瑜"故事在通俗文学中的传播与演变为线索,可以发现许多"非小说故事"通过主动与小说同化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文学地位的"上移",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4.
姜涛 《现代交际》2008,(12):29-29
亲爱的妈妈:您好!妈妈,26年来,我从来没有给您写过信,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说我一直憋在心里的话。我一直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懂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是因为爸爸一直在外地工作,我从小就见他不多的原因吧。但在我的心里,您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不容易的母亲。我知道您只是一位普通工人,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您没有什么文化,但我知道您人实在、善良、勤劳。这么些年,我一直记得您教导我的那句话——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做坏良心的事。  相似文献   
5.
见死不救罪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贾谊有“见死不救罪”吗?在法律的世界里真的是有“见死不救罪”。如我国《刑法》第429条就规定了“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在战场上明知友邻部队处境危急请求救援,能救援而不救援,致使友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对指挥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实践中也判过这样的案例,如在1999年河南省某法院就将一名见死不救的派出所副所长判了刑。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学科设置,社会科学包括24个学科,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国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高校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们还在努力完成那些社会利用率较低的项目时,美国的人类学家却因为其成果被"过分利用"而向白宫叫板--抗议美国政府向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战斗部队派遣人类学家以协助其执行任务.  相似文献   
7.
一战头部两次负伤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总指挥徐向前又当机立断,亲自坐镇在四川江油县南边指挥打敌援兵。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但可以说她是深刻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富有特色的,她总是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去体味人生、阐释生命.她的小说是时代的记录、心灵的感言.她善于捕捉声、色、画、影去刻画人物,其电影化的创作方法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9.
探讨编辑人员修改文章与撰写文章的关系,认为写文章可以提高改文章的能力,编辑在改文章的同时亦要多写文章。  相似文献   
10.
田沁鑫的戏剧<生死场>在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和结构等方面对小说原作都进行了改编,它回归了被认为是对小说误读的"抗日救亡"主题,而这种误读,恰恰是基于当代话剧缺乏精神内核的创作现状而做出的有意识选择.作者希望突破话剧创作过于个人化的局限,建立艺术性和现实性兼具的"新主流戏剧",但这一尝试在戏剧文本内部造成一定分裂性,使意识形态价值和个人的建构立场都遭遇了双向的价值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