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网络时代的影游改编对想象力的美学变革、理论重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类富有成效的跨媒体生产实践丰富了想象力的理论建构。影游改编的媒介转码与互媒性的文本架构、渐进机制与角色扮演的互动叙事以及受众参与的身份编码与社区认同,促使网生代受众在个体身份编码、重新部落化的同时,建构独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审美意识形态,预示了跨媒体想象力时代的到来,对于电影与游戏产业的深化发展与融合、创作类型与生态的丰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合法化语码理论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社会教育学领域,是基于自主性、密度性、专门性、语义性、时间性五个维度的一套理论分析工具,为身份建构的个体化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首先尝试探讨语言社会功能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关系;接着从认知关系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考察精神科医生话语身份在词汇语法、语篇语义、语境三个层级的示例化表征,旨在彰显知识在个体编码取向划分中的重要作用,丰富身份建构的拓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将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作为分析框架,立足于疫情中的青年医务工作者身份变化,做出质性与量化探索,有助于丰富疫情下的语言学研究和身份建构历时研究。人民网新闻先后塑造了青年医务工作者奋勇担当的中坚榜样、爱国敬业的“抗疫战士”和值得尊重的人民英雄三种身份,建构身份的态度资源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前两种身份的建构主要靠密集使用坚忍不拔性资源,而后一种身份由判断与鉴赏资源共同建构;行为正当性和做事才干资源连用建构了第一种身份,而真实可靠性和做事才干资源连用建构了第二种身份。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建构,以互联网创作为代表的鲁迅改编融合了当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由此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媒介文化研究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接合理论为理解当代大众媒介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学理性视角。当代大众媒介建构中的鲁迅改编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接合过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在现实和作品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阐释新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中,有一种关键的认同理论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即身份认同的叙事建构论。叙事建构论认为,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叙事身份的获得。新媒体时代的身份认同,则无法脱离新媒体叙事中的身份认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交互性,与此类似,交互性同样是新媒体叙事的主要特征。新媒体叙事的交互性主要涉及三重交互,即用户与创作者的交互、用户与作品(媒介)的交互和用户与用户的交互。而这三重交互的新媒体叙事均在逐步强化对虚拟身份的认同,以致用这种虚拟身份取代甚至消除现实身份。新媒体交互叙事中的身份认同便是虚拟身份对现实身份僭越,并最终成为"现实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把优秀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是目前影视界很流行也行之有效的做法。《红高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两部由小说而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 ,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本文主要是以这两部作品为例 ,论述从小说到影视改编过程中叙事的转换前提以及叙事主要在语言、结构、思维转换方面的关系 ,进而论述在叙事转换的前提下 ,受众在接受影视作品时方式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表征理论聚焦文学文本与权力话语的相互关联,认为身份的表征与建构主要受权力话语支配。在《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中,印度历史的神话循环解构了官方叙事的直线性,个体化叙事对官方叙事的渗透质疑了官方历史书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庶民意识对历史叙事的参与填补了民族主义者的精英主义历史叙事的空白。小说中所建构的替代性历史与主流话语现存表征系统所形成的磋商、纠正和对抗,促进了印度民族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8.
电影和游戏深层互动、多向借取所带来的银幕景观转向,颇具历史意味性,这是电影、游戏商业意识觉醒的结果,顺应了时代的变迁。从物种学上看,电影和游戏两者的亲缘性,源自它们都是指涉现实基础上的想象的艺术,写实与虚构并举;从形态学上看,电影与游戏的媒介间性——其共有的影像性显著;从要素学上看,成熟电影与游戏形态都以叙事作为根基;而从心理学上看,受众对电影或游戏的沉迷,心理需求是最主要动因。影游之审美同构,在于影游底本在美学和惯例上有诸多相同之处,建构逻辑和表意策略大体相当,未来叙事通过节点结构构成电影和游戏文本共有的枢纽性部件;冒险、战争、科幻等动作属性高、场景交互性强的类型是影游融合的最佳领域和最优契机,看似是故事、人物及经历的切入,实则是两种文化逻辑的默契共享与深度弥合,深刻反映了电影与游戏嫁接共生的热望,也证实了其实现的可能性。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面对杂混的媒介情态,电影和游戏的媒介性渐趋本体化,共通互渗、审美同构,昭示着未来两者高度合体的特别景观。  相似文献   

9.
电影和游戏深层互动、多向借取所带来的银幕景观转向,颇具历史意味性,这是电影、游戏商业意识觉醒的结果,顺应了时代的变迁。从物种学上看,电影和游戏两者的亲缘性,源自它们都是指涉现实基础上的想象的艺术,写实与虚构并举;从形态学上看,电影与游戏的媒介间性——其共有的影像性显著;从要素学上看,成熟电影与游戏形态都以叙事作为根基;而从心理学上看,受众对电影或游戏的沉迷,心理需求是最主要动因。影游之审美同构,在于影游底本在美学和惯例上有诸多相同之处,建构逻辑和表意策略大体相当,未来叙事通过节点结构构成电影和游戏文本共有的枢纽性部件;冒险、战争、科幻等动作属性高、场景交互性强的类型是影游融合的最佳领域和最优契机,看似是故事、人物及经历的切入,实则是两种文化逻辑的默契共享与深度弥合,深刻反映了电影与游戏嫁接共生的热望,也证实了其实现的可能性。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面对杂混的媒介情态,电影和游戏的媒介性渐趋本体化,共通互渗、审美同构,昭示着未来两者高度合体的特别景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代数字通信、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媒体的传播环境为包括传统影视作品和新兴的短视频在内的叙事艺术 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此产生了新的跨媒体、超文本叙事形态。 跨媒体语境下的短视频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产生 了从叙事结构的封闭式结构向开放式结构,从单一线性化叙事到跨媒体的立体化叙事等多元化演变,并呈现出叙事角度多维 化,叙述语态融合杂糅等新特点。 厘清短视频的发展与演变,对融媒体时代视频作品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