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礼乐表演性有"在场"的鉴赏性评述,指出其蕴涵的义理成分;子夏述孔,论证"古乐"与"今乐"表演上的差异,保存了孔门<诗>学的原始样态;思孟学派以"金声玉振"为道德、人性的音乐譬喻;<礼记·乐记>剖析礼乐之异同,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以政治、伦理、道德、人性等"他律"来阐释并约束艺术活动,是儒家乐论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2.
孟子乐喻中,金声玉振并非完全对应于奏乐的始终;“终条理”亦可理解为“已条理”“既条理”。“金石以动之”,如同战场之号令,金石之音皆可看作是乐曲的起始,起到节度各音的作用。从我国古代乐器实际演奏过程考虑,后世所理解的“以玉声振扬金声”的观点并不恰当;古人始终在尽量避免镈钟类乐器产生混响,又何需玉音振扬金声。赵岐、俞樾等所认为的“振扬玉音终始如一”、以玉声振扬金声,并非乐师演奏时所追求的和谐之境,仅为经师诠释经典时的意义建构。由于金石的稳定性,孟子乐喻还涉及金石之品质,为众音之准则。金声玉振不仅隐喻孔子兼具圣人之全德,还隐喻孔子为后世之法则。孟子乐、射二喻中,不应将智、圣二分看待。《五行》篇与孟子的不同处,还在于孟子以金玉喻始终条理,兼具圣智;而《五行》篇以金玉喻内外,又强调君子集大成,最终达到合内外的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