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陈抟易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抟所开启的宋代象数易学一方面以《周易》的卦爻象数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超出卦爻象数之外,创新性地融合易老之说,积极探索自然万物的化生奥秘。陈抟易道相通、太极是一的宇宙本体论,融合了道家本体论和儒家太极说,并与道教内丹学紧密结合。同时,这种宇宙生成模式对邵雍、刘牧、周敦颐等宋儒以思维性启迪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戏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曲目.明代杂剧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也出现了转型:文字由粗糙到规范;创作目的由纯粹为表演服务到同时为阅读服务;服务对象由普通大众走向案头文人.从戏曲体现出的创作观念、演出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剧本的用途的等方面,对比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这两个元、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选本,试图从中梳理出杂剧的文人化转型脉络.  相似文献   
3.
道教"洞天福地"之"总仙洞天"华山,有风景点"棋石",传为汉朝时仙人下棋的"博台",后又出现高道陈抟与"潜龙"赵匡胤赌华山的传说,而被民间视为道教故事。此故事当编造于明朝中叶。对多神崇拜的中国道教之敬畏,为其发生的宇宙观基因,而盛世皇帝的崇道与逸乐为其发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厚哉三清观     
孙静 《今日辽宁》2014,(3):90-91
正2013年夏天我随旅游团走滇藏线,到云南后接我们的导游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纳西族,身穿格衬衫牛仔裤,常举着一杆蓝色的三角旗跑前迎后。在参观丽江木府护法殿的时候,他提及陈抟老祖的名字及北镇三清观的字眼儿,惊愕之余令我怦然心动,东北辽宁到云南边陲相距近万里,从小受浓  相似文献   
5.
《无极图》是由《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中的《太极先天之图》转化而来。它是一幅内丹原理图,而不是内丹修炼步骤图。  相似文献   
6.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7.
华山高隐陈抟(872-989)早年儒服,壮岁慕道,晚年入道,唯一不变的是对《易》的爱好。陈抟的《易》学受《周易》经传、《易纬》的影响,除了有对儒学自身的发掘,更涵摄老学与佛学的思想与范畴,在象数领域进一步开拓了《易》学的视野。《先天太极图是陈抟创制的著名《易》图之一,是由先天八卦与《阴阳鱼太极图》组合而成的。由《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的存在,证实了陈抟确实有着先天八卦卦图思想,这也意谓着陈抟在先天八卦的发展上是关键的角色。《先天太极图》承袭《参同契》以乾坤为南北,离坎为东西,《参同契》以乾坤为人身之象,乾为首,坤为腹,坎离为水火之说,以喻身中之药物,因此,《先天太极图》是用来表示炼丹的过程。陈抟先天之学是作为丹道炼养学理之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9.
陈抟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唐宋之交承上启下的学者道士,陈抟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他毕生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考察宇宙的生成和自然万物,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陈抟的宇宙生成思想、内丹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他的淡然恬静、寄意于山林水泉的审美境界对北宋的美学风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祥虎 《领导文萃》2013,(15):122-124
相传华山之巅有一楚汉残局,此乃陈抟老祖与赵匡胤皇帝所遗。极目远眺,从烂柯山中曾经走来观棋不语的樵夫。潇潇雨,无眠夜,客未至,"闲敲棋子落灯花",又是何等的雅致。无论在城乡街巷、田头村舍、厅堂书室,手"谈"人生,乐在"棋"中,都织成了一道闲适的美丽风景。也许有人要问,在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这小小的象棋32子其意怎讲?那"楚河汉界"又从何而来呢?"象棋"一词的出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初见于战国时期屈原弟子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中"蓖蔽象棋,有六簿兮"字句。不过,那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而是指象牙制的六博棋。唐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