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临潼新丰——战国秦汉墓葬考古发掘报告》著录一批秦陶文,共90方.《燕下都新出土文物集拓》著录了一批燕陶文.这些新的陶文材料,弥足珍贵.其中个别陶文的释文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其补释,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远古华夏陶器时代首先出现了数目字的刻符。陶文数字刻符与占筮术结合起来,就出现了"数字卦"。如崧泽文化遗物、安阳殷墟陶罐以及商代朱家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出现了数字卦,这与用甲骨占卜同时。古代汉字并非起源于八卦,而是相反,八卦由陶器时代的数字占筮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八卦起源于原始陶文数字(十进制而非二进制)。因陶器时代一直延伸到春秋战国之际,所以可说八卦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帝辛占星陶文记载金星的白天出现和中国传统星座二十八宿的角宿,帝辛占星陶文证明《宋书·天文志》等的帝辛末期五星聚房记录。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中,中国政府对于公元前1019年9月17日五星聚房事实的确认,证明了《史记》和帝辛占星陶文的记录是准确的,同时也证明武王克商的甲子日为公元前1018年2月22日。  相似文献   
4.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相似文献   
5.
秦印的研究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和90年代西安秦封泥的大批出土与确认,学术界终于认清了秦印的真实面目,建立了秦印的客观标准。秦陶文中有两类抑印陶文,风格特征与目前所建立的秦印标准大不相同,为战国晚期秦到统一秦时期很有特色的两类秦印。第一类为秦兵马俑上不规则的抑印陶文,风格粗犷,应当为用木片或陶片刻划成印后拍印到兵马俑上。第二类为出土秦陶器上的抑印陶文,应当为制陶工人的私印。这两类印为专用印章,它们的确认,丰富了对秦印的认识,扩大了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本文与《石棚山M52原始图画文字的破译》为姊妹篇.前文已释读了石栅山M52直腹罐上的7个字“织,豆,田.窑,窑,豆,窑”.从而破译为一篇原始祭文;又释读了M20彩陶钵上的1个字“亚”.这8个原始陶文的年代,早于夏代约两个世纪,早于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约有千年.本文专门讨论其造字的象形之法,归纳为“双边对称省形法”、“独有特征标志法”、“结构原理示意法”。这三种方法均被后来的金文、甲骨文所继承发展.这些事实说明,赤峰原始陶文是汉字的源头.在考论过程中,又释读了商代铜器“子”觚上的字为“窑”,是的异体字,因此甲骨文的字也应读作“窑”.并且认为,石栅山M52“豆”字下部的△形符号(小河沿文化豆座上△形镂孔的如实再现)所包含的观念是对高高在上的鬼神表示敬意.  相似文献   
7.
将乐稥斋所藏的沂水陶文拓片与天津静海县西钓台遗址出土的陶量上的文字进行对比可知:沂水陶文应释作“陈枳尚”,与静海陶量“陈枳忐”,均读为“陈枝上”;“枝上”,即树枝之上,取高高在上之意;“陈枝上”为立事者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史·哲”栏目隆重推出了我国著名古代文学评论家陶文鹏、历史学家祝总斌和龚延明的文章。陶文鹏《论宋词浪漫神奇之“造境”》,认为滥觞于屈原的《楚辞》,又在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众多诗人的作品中放射出奇光异彩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9.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10.
濒海地区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远古文明作出了贡献,从而形成了东方“海洋文化”条带,并且对以华山为中心,面向亚洲腹地,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西部陆地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海洋文化”条带上的高度发达的制玉手工业。复合构成的原始陶文和最早出现的城堡,便是这方面的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