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调 《现代交际》2008,(3):42-43
我闭上眼睛,躺在被绚烂的玫瑰底色点缀的婚床上,等待着那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识丁 《老年世界》2011,(9):34-35
3月19日,美英法等国对利比亚发动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打击行动。这次历时数小时的第一攻击波,拉开了利比亚战事的序幕。而在这场战事的幕后,则隐匿着美英法等国的深层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3.
16-17世纪耶稣会在日本的贸易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549年耶稣会在日本布教以后,日本耶稣会的教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原因是日本耶稣会在布教的同时热心地从事生丝贸易以及其他被视作违反教宪教规的隐匿贸易.信仰世界的争夺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是耶稣会布教活动始终追逐的目标.为此,布教与贸易互为表里,贸易支持布教,布教掩护贸易,耶稣会成为澳门(生丝)-长崎(白银)海上贸易的中介者及组织者.这种贸易使日本白银大量外流,是锁国政策形成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4.
胡彦华  杨青 《船山学刊》2006,(3):142-143
张爱玲的作品大都是以悲剧收场。可是她的《倾城之恋》似乎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仔细分析文本,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看似美好的结局中隐匿着无尽的悲凉。书中男女主人公处心积虑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男要爱情,女求物质。本文将试从与金钱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婚姻关系角度出发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5.
贪官外逃全景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捞了就跑,跑了就了。成为中国许多贪官的真实写照。数千名外逃贪官的背后,不仅是触目惊心的腐化堕落。还有大量民脂民膏的外流。这些一度风光,而后隐匿异国他乡的外逃贪官,究竟是怎样的一类人群?他们如何走上了不归之路?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6.
国内对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殖民主义意识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于福斯特对同性恋关系的隐蔽书写使得大多数人误读了贯穿于他大部分作品中的男男“连接”的真实含义。本文从同性恋的视角拟对他的自传体小说《最漫长的旅程》进行解读,发掘出隐藏在异性恋关系和男男友谊中的同性恋欲望和关系,从而对作家倡导的“唯有联结”的思想有更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桂荣  龚宏 《学术交流》2008,(2):163-165
"展示"与"叙述"是文学创作的两种重要的话语形式.判断一部作品的叙事话语是"展示"还是"叙述",一方面要看作者创作时是否尽量将自己"隐藏"起来.另一方面还要看作者对叙事对象是否进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因为,"展示""属于通过状态、事件的细节性、场景性的表现,并以最有限的叙述者介入为特征的类型",而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的小说文本恰恰具备了"展示"这种话语类型的文本特征.所以,我们说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都是以"展示"为主要话语形式的文本创作,二者在叙述话语上具有可比性:对叙事对象都进行"隐匿式"的文本叙述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是当今时代“光”的泛滥与本真世界“魅”的丧失。我们应该反思“光的暴力”与“视觉文化”的弊端,针对西方现象学而提出“反现象学”,针对“图像霸权”而提出“隐匿学”,突出“隐匿”“遮蔽”的正面价值。通过重新阐释老子哲学,我们致力于建构一种“隐匿哲学”。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保护或拯救“非视觉性”或“不可见性”的意义。以“隐匿”为基础,让世界“复魅”,利万物藏身。由此,重构“隐匿哲学”就具有重要的解释学意义、美学意义与世界性意义。“隐匿哲学”也是为了增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而建立“异西方话语体系”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提及萧红,人们往往谈论的是她传奇的生活经历,或是“左翼女作家”的身份,对她的作品与才华反而鲜有涉及。直至20世纪80年代《萧红评传》的出版,才真正揭开了全面研究萧红的“扉页”。萧红在其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既超越了时代写作的局限,又突破了女性写作的藩篱。在女性自我与人类的平衡木上,她成功地找到了表达自身体验与抒写人性的契合点,在自我审视中贯穿着对人性的思索与拷问,在深刻洞察中又浸润着个人情感,既立足于自身又站在更广泛的“人”的层面上,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与敏锐的文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防止对毫无犯罪嫌疑的公民进行隐匿身份侦查,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要求隐匿身份侦查的启动必须具备一定的事实和证据条件。隐匿身份侦查的启动一般要考虑事实要件、审批主体和审查内容。对此,我国的相关规范较为松散,甚至缺失。在启动上,世界各国都权衡隐匿身份侦查所可能带来的效益和造成的风险,进行区分应对。在目前立法背景下,我国对隐匿身份侦查必须有所区分,并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国隐匿身份侦查启动的事实要件应该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 应当将隐匿身份侦查的授权,和实施非法行为的授权区分开来,区分情况,分类审批。隐匿身份侦查启动的审查不仅需要对事实要件进行审查,还需要把握启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