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哲学基本问题平台的创生机制,决定了哲学的提问方法。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平台有着严重的机制性误区,必须先行解决机制性问题。这涉及到问题平台营构的方法论革新。从生存保障出发,而不是从思维出发,这是新问题平台创设的关键之点。生存保障问题平台的诸环节为:世界的被给予(绝对在先)———身体的被给予(绝对在先)———生存的物质保障(生存保障)———生存的精神保障(生存保障)。  相似文献   
2.
限于主客观条件,叶燮的理论追求并没有真正落实为严密一贯的体系.对于几个基本的范畴没阐述清楚,范畴之间的关系也仅仅作了简单化处理.面对关系到全局建构的主客关系的梳理又经不起仔细推敲.叶燮的理论尝试基本是失败的.这个教训价值巨大,值得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3.
在建构任何理论体系和批判任何理论体系之前,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明确的、合理的理论体系观。理论体系当有恰当的定位。理论体系当追求必要的明晰性、确定性。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对其效用当有正确认识。应当树立开放的理论体系观。  相似文献   
4.
割裂、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就是知性思维方式。知性思维方式运用在研究上,就是把对象进行静态的切割分析;在文学研究中,突出地表现为科学化、知识化、技术化的倾向。科学研究离不开知性思维,知性思维是必要的环节。目前文学研究大量地倾向于科学化,实际上是知性思维的流行。知性思维的侵入、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导致了文学鉴赏的审美性流失,并严重地影响到了文学观念的理解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就研究方法问题有一明显的观点分歧。马克思对于具体研究方法有着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每当他提出一个观点、提出一项判断,立即就其前提、局限给以揭示和披露。恩格斯相较而言,不如马克思审慎,而有普遍化、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田义勇 《兰州学刊》2007,(12):120-122
水意象的大量运用是孟浩然诗集的一个显著现象.这既与他的现实游历有关,也与他的思想心态密不可分.水意象的这种频繁使用对于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见,水意象是孟浩然诗歌的核心意象.  相似文献   
7.
南方文化的崛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从唐代开始,到宋代就进入了全面超越北方文化的时期。宋代文风的形成,是南方文化鼎盛的一个突出表现,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在钱钟书求同式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法对老子和黑格尔进行分析。分析认为,黑格尔以一切主体性的客观化实现为尺度,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被当作真正的起点;主体征服客体,化客体为自己是真正的终点。同时认为,老子以一切主体性的消解为成功回归的尺度,主体之执着被视作病态,以摆脱物累为起点,回到主客混融、物我不隔才是理想之所在。由此可见,钱钟书对二者所做的求同式比较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士"的个体价值之觉醒,以执着地追求"人知"为标志,渴望自身的价值被别人注目、理解、接纳,由此形成"士"的一种传统。人生价值无非是为"知"而活,为"知"而死。诗文的发愤而作,其根源不是别的,就是来自个体价值不被人知而导致的内心痛苦乃至心灵创伤。而发言为诗、著书为文,都是为了疏泄内心痛苦,疗救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0.
异类间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弥补主体间性概念的不足,纠正传统失误,使人更好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异类间性理论超越于一般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强调一种异质共在的生存关系.对待异类的存在,必须扬弃通常那种单向度的、人化的、“否定式”的实践方式,而采取双向度的、“人化—去人化”的、“否定—肯定”的实践方式.在这样的实践方式下,异类的存在、人类的存在都同时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二者之间既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从而真正有效地保障异类之间的同在、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