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西西比河上》是马克·吐温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游记,马克·吐温在书中展现了对于家园形象的构建过程。对于家园的想象随着旅行的展开不断发生变化,讲述者身份的切换也从不同角度建构出多维的家园:从游记开始时对于家园的客观介绍,到回忆少年时光的精神家园,再到现实冲击下家园形象的解体,直到结尾时家园形象的重建。马克·吐温的重回大河之旅展示了回忆家园与现实家园的冲突,为了应付回忆中图片式的印象与现实的不同步,马克·吐温选择在想象中重建崩塌的家园印象。  相似文献   
2.
浅析马克·吐温的悲欢人生与文学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幽默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诙谐幽默,情节真实感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特殊时期的丰富曲折的个人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和创作的特点经历了由轻快的幽默到辛辣尖锐的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我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位伟大作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的儿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助儿童尚未受到成人世界人情世故和意识形态浸染的本真生命体验,以哈克天真无邪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生动地叙述了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真实细腻地展现了纯真拙朴的童心世界,进而还原出世界的本来面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促使作家选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深层心理因素,则是作家的儿童情结与童年生活体验,以及深受圣经文化熏陶的对理想世界潜在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4.
我已经准备就绪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体弱多病,但工作勤勉。1924年2月3日,死神终于降临。看着身边看护人员手忙脚乱的样子,他不无幽默的说:不要慌,我已经准备就绪。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是中国译介作品最多的芙国小说家,他的经典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我国流传的重译本很多。众多的重译证明了这部文学名著的显赫地位和马克·吐温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接受芙学理论从读者和译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名著如《哈克》流传众多重译本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以幽默的风格以及辛辣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受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马克·吐温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作品中马克·吐温大胆的运用典型的矛盾设计以及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对故事进行描写,通过幽默辛辣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那些丑恶的社会现实,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社会弊端以及人情世故,同时也是对当时美国现状的讽刺。  相似文献   
7.
王硕 《国际公关》2014,(6):74-76
正慈善,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到二十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美国,可以说是公众人物塑造自身社会形象的有效办法之一,从铁公鸡范德比尔特,到卑鄙的卡内基,再到贪婪无情的洛克菲勒,无一不是通过大手笔的捐款、施乐行善,一度扭转了舆论和媒体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文体学基于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促进了语言学和文学的双向发展。本文依据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分析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文体特点,从文体学角度探讨分析和鉴赏英语小说的有效途径,旨在寻找一种通俗易懂又符合实际需要的分析方法,以实现既推动文体学理论的发展又发扬英语小说闪光点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的作品欢快幽默又不乏辛辣讽刺,嬉笑怒骂又夹杂严肃正经,轻松大笑却又饱含世间沧桑。他用幽默与讽刺的笔调触动人们的心灵,针砭时弊,揭示种种丑恶,发人深省,充分反映美国19世纪后期五光十色的社会现实。他的"美式幽默"对于后来作家的写作具有长远的价值,更为以后的"黑色幽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以美国南方奴隶制社会为背景的小说《傻瓜威尔逊》中女奴罗克西娜这一人物形象,以其充满矛盾的生理特征与行为意识引起了西方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女奴罗克西娜的悲惨际遇为线索,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从迷失的自我、对立的他者和僵化的社会结构等多重角度,再现了马克.吐温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残忍无情的奴隶制和僵化堕落的南方种族文化深刻而又尖锐的批判。罗克西娜的悲剧不仅是以她为代表的奴隶群体的生活写照,同样是毫无希望的整个南方奴隶制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