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庄子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忘物",做"乱世"的旁观者;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不满足于大鹏等"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2.
陈才训 《阴山学刊》2005,18(3):51-55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往论者大都没有注意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有层次之分,只是笼统地将庄子人生思想标注上某某主义了事。通过考察,可以知道,庄子的人生理想包含三重境界:游于方外、游于有间、游于心或艺。这三重人生理想境界基本上与绝对自由、相对自由和精神自由相对应,都因为合乎无为的精神而臻于道的境地,也即通过无为而回归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4.
对比中国哲学家庄子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可以彰显两位大哲的思想差异。对于生,庄子的态度是“形之委蛇,心之逍遥”;而海氏则是积极的,努力去寻找人类的诗意家园。对于死,庄子以为依乎天道,顺其自然,是洒脱的;而海氏的向死存在,则是凝重的,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