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4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1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首先对1980—2013年全国年度GDP数据进行消除趋势分析(DFA),发现GDP时序具有长记忆性,表明当前GDP值用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GDP值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具有非线性和强泛化能力特点的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建立SVR预测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幸福指数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要关注经济硬指标,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关注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坚持社会公正,将“幸福指数”变为现实,同时还须避免对幸福指数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环境保护的加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绿色GDP一词成为时尚,政府管理越来越强调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行政体制、管理制度等的建设,以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基于绿色GDP核算体系如何重理政府管理,改变政府管理的传统方式,发展科学的循环经济,完善全面的政绩考核和调节决策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职能的变革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色GDP(下称GGDP)核算旨在通过改善现行的核算惯例,促进对资源环境价值的认识,进而改变经济行为。其中,资源环境价值的合理货币化是进行绿色核算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3年,中国资源环境损耗不断增大,占GDP的比重达8.01%~11.66%,且资源损耗比环境污染损耗更为严重;原有的国民核算体系夸大了经济的实际增长,GDP比GGDP每年高估产出2 481亿元~10 739亿元;GGDP将会随着资源环境因子覆盖面的增大而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为了从量上衡量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全民族化素质提高的影响,构建了两个指标: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数,利用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了计算,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事业成就惊人,但是,发展并不平衡。同时,提出了两个令人惊讶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教育的“平均之谜”。  相似文献   
6.
经过近几年来高校管理体制的大幅度调整变化,目前湖南省省属高校所采用的经常性财政拨款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成为适时之需,构建一种公平合理、简单有效的新模式,既发挥财政拨款在高教事业中的基础作用,又引导高校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环境生态成本的分析,根据上海市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了基于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绿色投入产出表的绿色GDP核算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一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反映了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组织建模方法和GDP增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变动及影响因素解释的困难性。本文阐述了一种经济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有效方法-自组织建模方法,同时应用此方法建立一个解释我国GDP增长的自组织模型,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Income inequality has been contentious for millennia, a source of political conflict for centuries, and is now widely feared as a pernicious “side effect” of economic progress. But equality is only a means to an end and so must be evaluated by its consequence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is: What effect does a country's level of income inequality have on its citizens' quality of lif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We show that in developing nations inequality is certainly not harmful but probably beneficial, increasing well-being by about 8 points out of 100. This may well be Kuznets's inverted “U”: In the earliest stages of development some are able to move out of the (poorly paying) subsistence economy into the (better paying) modern economy; their higher pay increases their well-being while simultaneously increasing inequality. In advanced nations, income inequality on average neither helps nor harms. Estimates are from random-intercept fixed-effects multi-level models, confirmed by over four dozen sensitivity tests. Data are from the pooled World Values/European Values Surveys, Waves 1 to 5 with 169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samples in 68 nations, 1981 to 2009, and over 200,000 respondents, replicated and extended in the 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Surveys.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