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姓氏之学是社会学、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姓氏的产生、演变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此文通过一些古文献资料的论述 ,说明赵姓始祖不可能是少 ,而是黄帝。  相似文献   
2.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执道者"在审察事情名形时要保持"无名"、"无形"的姿态,目的是为了保障君主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素问》作为中国的医学宝典,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翻译的具体效果,只有完全的遵循黄帝内经的发展历史背景,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才能够很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李炳海 《齐鲁学刊》2004,(5):110-114
有关黄帝孕育的神话产生于汉代,黄帝被说成是雷神之子。这个神话的产生,与黄帝发明制造车辆密切相关,是由车声联想到雷声。把黄帝说成雷神之子,导致黄帝发祥地的空间挪移,由西方变为东方,起制导作用的是八卦与八方相配的理念,其中又渗入五行观念。黄帝孕育神话生成于汉代,同时出现的类似神话还涉及到太昊伏羲氏、汉高祖刘邦。这类神话所体现的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黄帝孕育神话是奇异的,同时也与先前生成的黄帝神话发生了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契丹的由来和辽代的建元(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对契丹民族的名称、由来、发展、地位、成就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指出契丹是黄帝的后裔,从汉代进入畜牧业时代。辽代实行唐代的文化制度,是当时东亚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帝陵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特色鲜明 ,分布集中 ,可达性强 ,知名度高 ,具有极强竞争力与生命力。论文在分析秦始皇帝陵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背景困境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秦始皇帝陵旅游客源市场定位、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功能导向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山陵的建筑精神主要表现为“开放的纪念性”,即领袖气魄、平民气质、中国气派、现代气息的统一。孙中山主动选择葬身南京,意在留下一个强烈的象征符号,提醒后继者继承自己改造国家的理想。在国民党人的主导和建筑界人士的参与下,中山陵体现了古朴淡雅、宏壮开阔的特色。它不仅成为“孙中山”这一新的时代符号的物化载体和新生国家权威的象征;而且被营造成一个公共的仪式空间,近乎仪式化的谒陵行为在这里持续上演,国民的一致记忆和认同由此凝聚起来。  相似文献   
8.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的古城寨古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中原地区目前面积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一带为传说中的祝融之墟,亦黄帝所居轩辕之丘。极有可能传说中的黄帝集团中的大隗氏曾在此地筑城,故当地有一夜“鬼”修龙山城的传说。该传说正反映了黄帝集团与祝融集团在相互通婚的基础上而逐步走向融合的真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北朝时期,伴随着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并建立不同政权,如何在汉文明地区加强其政权的执政合法性便成为统治者在意识形态的构建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少数民族在祖源认同方面的变化,尤其是五胡攀附华夏族祖先黄帝(或炎帝)乃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先秦以来对汉文明认同的具体历史实践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南下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实质也就是其族群历史记忆的诠释与再诠释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杰出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古代圣治之典范。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及近年来对河南省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实物,在厘清传说真相的基础上,着重考证炎黄文化的最早发祥地——河北的"涿鹿"和"阪泉",认为我们的祖先的确在涿鹿一带筑城生活过,也曾在这里多次交战,从而融合成今天的华夏民族,并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