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模式。从概念转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效果,可以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探究词类转换的认知理据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同隐喻一样,借代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然而,长期以来,借代研究仍然拘泥于修辞范畴,其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在引入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基础上对借代的工作机制进行重新探讨和认识,同时对其在语篇连贯和衔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ICM理论看,汉语古诗词中的转喻分为ICM及其CM之间的转指关系、ICM中的CM之间的转指关系两种类型.转喻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应该深化到认知的层面,实现在源语(汉语)和译人语(英语)中的激活对等,使读者理解到转喻手法运用的同时,明白隐藏在转喻语言形式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转喻思维与外语词汇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外语词汇学习时,转喻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二语词汇.通过转喻模式对于词义变化的影响说明转喻思维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是首要条件。传统翻译教学往往忽视了文本理解的这一首要环节,因此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在人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基础上建立的认知模型(ICM)理论,作为掌握事体规律、理解语言的普遍认知方式之一,涵盖了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等理论,对物流英语翻译教学创新有重要启示,也为物流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是文本理解的有效方法,为探索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采用语义描写和理想化认知模式,对汉语词语"春"的国俗语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深入探讨。分析显示,国俗词语是范畴化的一种表征;作为范畴,"春"包含若干个子范畴,其中代表概念意义的子范畴具有原型理论的典型特征,属于春范畴的典型子范畴,其国俗语义延伸属于该范畴非典型范畴。国俗词语的意象图式主要表现为部分-整体图式,中心与边缘图式和系联图式。  相似文献   
7.
言语交际的过程涉及语言、心理、认知、文化等复杂因素。早期的研究主要从言语交际的原则和意义角度入手,注重言语交际的跨文化性;近年来研究者将认知规律、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引入言语交际的研究,但侧重于言语理解的心理机制,对于言语交际过程的本质及有效减少交际失败的方式鲜有涉及。基于理想认知模式理论,将经济学中最大效应理论引入言语交际研究,是分析言语交际的本质及影响言语交际因素和实际交际博弈时决策模式应用的一个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8.
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在语法结构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动词结构中价的扩展与压缩、名词向动词的转换以及成分扩充等语法现象借助转喻成为语言现实。这类语法现象可以通过基于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相关激活操作得到解释,激活操作的成功进行取决于能否在类属认知模型中建立转喻联系。从认知角度分析动词结构的转喻理据为进一步揭示一般思维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善意谎言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有用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交际策略。试以关联理论(RT)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为视角来探讨善意谎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机制,ICM理论提供了一种从狭义的理论上解读善意谎言的认知框架,而关联理论可以具体把这种理论上的认知框架应用到善意谎言实际分析中,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来解释具体语言现象。同时指出,RT与ICM在对善意谎言的解读中具有互补性,两者结合起来对善意谎言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为此,通过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个RT—ICM认知语用工作模型。  相似文献   
10.
“送”“给”等构成的给予表达如“NP1+(V)给+NP2+NP3”,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参与者的从缺,其从缺等级,一般认为是:主语〉直接宾语〉问接宾语/介词宾语。但这一概括不适用于“给”的参与者的从缺情况:NP2(即间接宾语)从缺为主,占80%,而NP3(即直接宾语)的从缺仅占10%。文章指出,三个参与者及其互动关系所组成的是理想的认知模型。理想的给予可划分为转移次事件和到达次事件,分别由“V+NP3”和“给+NP2”表达。以理想认知模型为基础,受人类思维方式“部分转喻整体”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转移次事件终点次事件认知给予事件,映现在语言表达中就形成了参与者的从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