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便对全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冷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曲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伟大旗帜,实际上坚持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其途径只有一条,即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它不仅是我国和平统一台湾的惟一途径,更为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建党、领导革命战争到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前进 ,在理论上不断创新 ,最高成果是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道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是从哲学的层面对人所做的深层次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并非是生产关系范畴的雏形,而是生产关系的衍生形式。以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来阐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应当首先向他们大力传播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能够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思想理论修养方面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在对大学生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进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传播者的界定、传播合力、传播途径、传播对象的分析、传播内容、传播者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能够及时地拿出妥善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之变化》从革命的视角观察近代中国的变化,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逼出了中国的产业革命,而产业革命则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根本之变。《中国社会之变化》的基本学术特色为求真与致用的结合和实事求是等,但也存在偏重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标准。而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但是,指挥基础教育并决定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行高考制度却存在严重的弊端。它忽略专业个性、潜质的因素,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个性和潜质的人才的选拔,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高考制度设计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笔者构想“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命题考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个性、潜质得以释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由它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的产生和被证实的过程又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实现二者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和条件,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者的统一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李艳  曹茂 《学术探索》2004,(10):126-128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是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的学习课程 ,其教师不仅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显性教育 ,而且还通过自己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产生隐性教育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融公民道德建设于其师德建设之中 ,对促进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