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媒介与社会性格形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对应性关系,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其著作《孤独的人群》中探讨了历史文化变迁中社会性格所存在的深刻复杂性,其中就已经涉及到了媒介变迁与社会性格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尝试在理斯曼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新近发展出的媒介研究理论,将媒介技术特性与社会性格转化之间的关系加以主题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术问题,并试图对理斯曼提出的所谓“传统导向性格”、“他人导向性格”与“内在导向性格”等社会性格的媒介形塑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A context-dependence paradigm was developed for research into effects of the menstrual cycle in women. This involved the investigation of situational effects on self-reported distress in both men and women. For 35 consecutive days, 25 women and 36 men working in two occupations that varied in degree of situational stress completed Body Awareness Questionnaires (modified menstrual distress questionnaires) and daily subjective stress ratings. After controlling for contraceptive use, age range, and percentage of body fat,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were selected for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s predictors of distress: (a) job stress, (b) feminine values, (c) life stress, (d) subjective stress, (e) type of job, (f) sex, (g) job experience, and (h) history of menstrual distress. Women working in the high-stress job (military police) reported significantly more distress than all the other groups. Life stress was identified as the dominant predictor of distress. In a separate analysis of daily distress scores and menstrual cycle phases for all the women,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ype of job and the menstrual cycle phase on reports of distress. A similar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sex and shift revealed shift effects in distress for men but not women. Sources of variability for both sexes (shift-work rotation and cycle phas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及日常家居均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所创作的诸多诗词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的诗词先后表现出其自我生命意识、自我情爱意识、自我独立意识及自我爱怜意识等不同层面,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愈演愈烈,体现着一种趋强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德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基督教的哲学基础所展开的施特劳斯的"实体哲学"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的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在思辨哲学基地内所发生的哲学之争,其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各自以极端的形式把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历史地呈现出来,从而不仅成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直接前提,而且对于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本质地超越思辨哲学,开辟全新的哲学境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林楠  林滨 《唐都学刊》2007,23(2):48-52
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扬弃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尤其是提炼出其中的精髓和美德,包括它的仁爱精神、自省自律与和谐境界,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学理解辨,更能促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化本开新式的时代性升华。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文力作《青山不老》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爱情叙述模式中,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其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塑造了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女性形象;大胆表现了女性情爱心理和性意识;对传统意识的背叛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在文化意蕴的凸显方面,作者以一种欣赏的、近乎崇拜的心理来描绘尼泊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这使文本少了观光客猎艳的轻佻,多了几分文化参与的执着和沉重。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介作为新的交流平台,其交流行为就是在线写作。由于信息传送方式的改变,文字符号在虚拟空间被再度符号化,意义的逃窜和无限繁衍,正在改变着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这将给主体性的构成方式带来新的问题。身份不再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概念,身份成为后现代的身份游戏,个人履历自动加长,“关注自我”变成了生产自我,生存感受更加的飘忽不定。电子焦虑发生了,欲望也在疯长,而现代人的欲望模式和网络程序的技术刻写,彼此应证,在自我更新这个共同主题的催逼下,人和技术客体融合,没有谁能掌握最终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0.
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自我意识心理学角度,调查研究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预防运动损伤的自我意识,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预防运动损伤自我意识的现状,影响形成预防运动损伤自我意识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自我意识认识不到位;体验情感复杂;自我控制措施少;形成预防运动损伤自我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间接接受别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