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意是写作主体的思维情性与客观外物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主体的情性素质构成主体的自身强度,客观世界是立意形成的信息源泉,立意的过程,是一个写作主体与客体外物磨砺撞击的过程。主、客体本身的强度以及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强度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洪亮吉是乾嘉时期极具声望的骈文作家。他一生学问广博,识见超卓,其骈文既继承了六朝骈文优秀的抒情风格,又自成一家,有力地证明了清代骈文卓然自立、繁荣复兴的文化地位。古朴淡雅是其骈文的总特点。以学济文,气质渊雅;用典自然,高古为尚;韵律和谐,铿锵悦耳;情感真挚,凄恻委婉是其骈文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现代文人追求诗境这一重要散文创作现象,论述中国现代抒情散文境界的模式与类型,物境、情境、意境,辨析散文与诗歌境界的差异与不同。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陈柱,一生著述甚丰。他的散文研究述及中国散文史、散文分类、散文创作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出于矫治时弊的意图,陈柱以“学术”内质和“文学”外式的体用关系构建了散文理论的基石;以此为基础,他尝试以“文言”和“质言”划分散文体类,探索归纳出中国散文的内部类型;与他的散文理论相呼应,陈柱将六经视为后世文学的源头,提出“体尊质衰”的散文史观。他将后世散文之弊归因于“尊体”的结果,主张以先秦文学为散文范本。陈柱以融汇经史子集的广阔视野来审视中国散文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后来的中国散文研究和散文史书写。  相似文献   
5.
罗书华 《社会科学》2012,(3):166-173
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历来倍受文人的青睐和赞赏。就《庄子》看来,其受楚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最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楚人尚巫风俗对庄子的影响;二是楚国社会及山水风物对庄子的熏染。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风貌通讯,其文体特征源自历代山水游记。本文就欧阳修散文如何反映社会变化、风土人情,从可供现在风貌通讯写作借鉴的角度谈了一些认识。欧公散文强调文章与社会习尚的关系,写文章须"言简而意深",笔锋常带情感等作文之法,于更多的风貌通讯迈向精品力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的散文家气质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兼有散文文体的长处与缺陷,"以文为诗"的探索既使他的诗歌雅俗共赏,也为中国诗坛提供了新诗发展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以林语堂英译《东坡诗文选》为个案,从审美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林氏诗文翻译主、客体中的审美现性特征,可以发现林氏和东坡有着相近的性情和禀赋,林氏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以此为基点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诗歌外语翻译及其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