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19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73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时期 ,曹魏控制西北 ,蜀汉占据西南 ,两国主要在西部地区争战 ,粮草供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为此双方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曹魏在西部一些适宜农业的战略要地大兴屯田 ,开发关陇、稳定河西 ,每年收获大量谷物供给军粮 ,以守为攻 ,迎战蜀军 ;蜀汉占据西南之后 ,诸葛亮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 ,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 ,劝农积谷。为了解决北伐运粮的困难 ,还在汉中及渭水南岸一些地区设置少量屯田。不同的农业开发措施与双方的治乱胜败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大冲撞、大变革的背景下,隶书的创作与传统汉隶有了极大的区别。当今的书法家通过对传统隶书的大胆“扬弃”及对隶书以外其它各种载体书写形式的借鉴与揉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4.
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是深重的。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名定目,依托经典;二是创立志表,弘扬经学。探讨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有助于解决一些史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唐浩明、二月河是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位突出代表,理论界对两者历史小说的批评一般停留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和雅俗定位上,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唐浩明、二月河的创作都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河东风土的"重实轻名",是使唐浩明与二月河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动机、艺术品位等方面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左氏会笺>是日本学人竹添光鸿对<左传>进行注释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搜览载籍,稽考诸说,折衷众家,深文以辨,审慎以断,守正创新,颇多所得.竹添氏在注疏中,大量使用训诂术语,释义明理.传统术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和理性判断的科学自觉程度而且显示了他的学术继承性和创新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对该著中训诂术语的特点的归纳及含义和功能的分析阐扬,使人深入理解作者的疏解,并能全面把握其训诂条例,帮助正确认识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8.
林纾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末停滞凝固的小说艺术模式,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他是近代较早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艺术的作家,大大拓宽了爱情小说的艺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技击小说"为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他的小说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部分作品堪称文言小说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6,26(6):52-55
二月河的清帝历史小说能够赢得接受大众的广泛认同,缘由之一就是他在艺术与历史的有机融合中以清醒的哲理意蕴追求,突出了对人的生存与生命意义的关注,即人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张扬。这种实践理性精神正是康德倡导的超越了感性欲望和个人幸福与自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志动机下的行动意识。它集中体现在二月河对康、雍、乾三代帝王尤其是雍正皇帝及辅佐他们的一批重臣贤相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由此进入文本,也许可以克服那种拘于历史事实或囿于宏大历史叙事的某些偏见。  相似文献   
10.
论林纾翻译小说的爱国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 ,林纾甘做“叫旦之鸡”。他在译著的序、跋中大声呼吁 :国人应放弃中国文学优于西方的民族偏见 ,积极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 ;要多读译作 ,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希望自己的译作能鼓舞国人的爱国热情 ,奋起抵御外侮 ,以达到救国保种、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