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五代覆试与当时的科场风波密切相关 ,其或因朝臣党争而起 ,或因知贡举者失和于权贵而行 ,长庆以后的子弟问题在历次覆试案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覆试内容与省试相同 ,进士试诗赋杂文 ,明经帖经、墨义。初试及第者覆试中普遍有所刷落 ,主文试后也会受到外放惩处。唐五代之覆试与中书门下的考覆分别在形制、权力两方面影响了宋代殿试的产生。宋太祖、太宗之世 ,作为唐五代科举考试拯弊补救措施的覆试 ,不仅本身扩大范围而制度化 ,其中又且衍生出宋代集权表征之一的科考最高形式——殿试。“覆试”、“考覆”及今日之“复试”三概念不同。  相似文献   
2.
昭君故事的史传书写、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构成了昭君故事的“历史叙事”。马致远创作《汉宫秋》的时候,对“历史叙事”有吸收,有改造,作了大胆的超越。但他的超越不是随意的,而是从现实的时代要求出发,抓住古与今的契合点,使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成为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这一改编的成功给现今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同步于清帝的南巡盛典,作为江南著名风物的杭州西湖十景被一一仿建在北京圆明园中,一开这座皇家园林“移天缩地”的先声。文章通过对圆明园与杭州两处“西湖十景”的比对,厘清了圆明园对其写仿的方法为“实景写仿”与“会意写仿”两类,并通过院本绘画、现状照片、清帝御制诗以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的清宫样式房图档,分别就每一景的对景关系作一简析,得出了圆明园写仿杭州西湖十景过程中的尺度缩小、官式做法、意境追索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大变小的过程,这也是“自然天成” 的美学原则形成的过程。到了清代追求质朴自然成为时尚。康熙乾隆构建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时,运用了因势造园的法则。在处理万树园与周围景观关系时,运用了虚实相生和自然过渡的方法,构筑了一幅天然的画图。  相似文献   
5.
玉华宫为唐初关中行宫之一,其兴筑至废为寺院的时间,前后不足30年,考察其兴衰原因,最初兴筑是出于军事需要,太宗时扩建是为了休养疗疾,高宗时废为寺院是出于"休民息兵"、实行新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前人于李杨情事的解读,或偏重于史家之论,或致力于诗家抒怀.前者囿于史家视角本身的偏颇而难免偏执之讥,有些作品甚而流于庸俗与无聊;后者虽因写作者本人身世感情的融入而寄慨遥深,但"女色祸国"这一历史定论的传统惯性,又使得他们常常在重"情"与重"史"之间摇摆不定,从而在作品中于明皇深致悲悯,于杨妃却多所讥刺.洪昇之创作<长生殿>,一则是出于对前人有关李杨故事解读模式的不满,再则是欲借这一故事融入自身的身世感伤.前者构成了<长生殿>外在的文本风貌帝妃之恋("情")与安史之乱("史")的错综扭结;后者则构成了充溢于<长生殿>文本之深层的悲剧意蕴人生不永、情缘易逝、世事沧桑的人生幻灭感.  相似文献   
7.
六朝都城建康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最新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就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研究中的几个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六朝定都建康“风水说”、六朝宫城(台城)“东南移说”、石头城上下两座“连营说”、狮子冲石刻墓主“梁元帝说”。  相似文献   
8.
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出版,是清代官方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工程,当时曾引起朝野震动。无论其所印书的资料价值,还是活字印刷本身的意义,影响都是深远的。本文论述了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印书的来历、刊刻情况、版刻特点及相关问题,并从版本鉴定角度提出了考证武英殿木活字印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0.
山东曲阜城内东南隅的古泮池,自春秋时的鲁僖公在公元前643年肇建以来,奇迹般地延绵2600多年,并赓续不辍地见载《诗经》、《史记》、《汉书》和《水经注》等文献,以及诸如《五凤刻石》等自西汉直至明代的众多有关碑刻中;到清代,以古泮池为依托兴建了著名的乾隆行宫。以此而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古泮池无疑是一座延续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园林实例,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