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主流文化崇尚“利他”的价值观 ,英语国家则以“利己”为社会行为的出发点 ,从而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寻“利己”与“利他”文化系统的特征及其互撞、互斥规律 ,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个体,其所特有的一系列规定性即人性是道德主体进行道德选择所依据的内在准绳。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误解,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道德观是一味地强调利他,否定利己。我们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利己价值观存在的必然性,利己心是人求生存的一种本能需求,本身无所谓道德还是不道德,它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当个体利己时,如何处理“己”与“他”的关系。善的利己观有两个境界,一是具有广泛性的一般境界—利己不损他;二是具有先进性的较高境界—互利。  相似文献   
3.
田东奎 《唐都学刊》2002,18(1):26-29
中国近代的主体意识学说是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主体意识学说 ,并与之交融、碰撞的产物。主体意识学说构架有三个组成部分 ,即利益观、权利观、平等观。主体意识学说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迟滞、缓慢 ,使主体意识学说向纵深的发展不够 ,同时 ,该学说还存在一些封建糟粕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奉行利己主义行为准则,"道德人"奉行利他主义行为准则。"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互利主义。  相似文献   
5.
徐讦的婚恋小说存在着两类题材取向一是带着晦暗色调的世俗婚恋,一是有着神秘浪漫气息的奇情异恋.作者旨在藉此来探讨性爱的世俗困境和救赎前景.而能疗救人性利己和分裂的爱以及能消解世界重荷和畸形的美便成了徐讦心目中心灵自由与理想爱情守护的神祗.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以法御臣”的治吏思想建立在“自为心”的人性论基础上的 ,它具体包括 :以法治吏、选贤任能、明乎职责、赏罚分明、手段神妙等几个方面。其治吏思想在制度规范官吏行为、树立官吏的威信、重视领导艺术、发挥官吏能动作用等方面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属性与“委托-代理”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具有利己的"根本属性"和遵从制度安排的"制度属性"。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同样存在具有经济人属性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博弈。因此,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应充分体现经济人属性,从而使得公司治理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赠与性质的种种赞助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经济理论分析,论证了其性质、产生的原因、成本和利益、外部性,从而为完善和规范社会对赠与行为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对道德本质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李翱认为人的本性善而情感恶;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利己主义道德观。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欠缺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局限于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人道精神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