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中所塑造的异国异族形象。这种异国异族形象是通过他本人所属社会或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镜花缘》中乌托邦类型的异国形象加以剖析,认为作者对海外诸国的认识只是当时社会集体想象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当时中国自我形象的映照。  相似文献   
2.
在赛赫有关中国的三部曲中,《一块卵石》描写了儒、道、佛文化下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中国环境,美国希望依托先进 的科技改变她,结果失败;《白莲》利用信奉佛教“慈悲为怀”的中国背景来反省并批判美国社会自身所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双重 道德标准问题;《感召》希望以基督拯救中国于“贫穷无知”,结果发现中国文明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外来的干预只是浪费时间。 作者试图利用中国形象为美国社会现存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寻找出路,呼吁全球语境下的多元文化包容并存。  相似文献   
3.
异国形象创造是对一个文化形象的塑造 ,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知特点 ,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 /身份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异国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创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认同与颠覆两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