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paper outlines a behavior-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field of narratology,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or story, with emphasis on nonfiction stories and the processes by which such stories distort the world they describe. Storie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a) a behavior-analysis adaptation of Todorov''s (1977) analysis of the plots of stories in terms of states of equilibrium/disequilibrium and (b) Grant''s (2005)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stories in terms of establishing operations and escape contingencies. These two sets of concepts are applied to understanding how and why stories lead to distortions of the events they report.  相似文献   
2.
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中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而且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小说叙事。叙事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助叙事学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李桂奎 《南都学坛》2006,26(1):63-70
在西方“叙事学”日渐成为全球“显学”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构建一门本土化的中国“写人学”与之呼应。从学理上讲,中国“写人学”已经具备了与西方“叙事学”平起平坐的资格。首先,在经典文学创作传统中,西方强大的叙事冲力促成了“叙事学”的诞生和发展,而中国雄厚的写人资源也必然有利于“写人学”的降临。况且,中西小说中的叙事与写人往往分别是同生共长的,这也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了与西方“叙事学”分庭抗礼的现实条件。其次,中西写人方式的异质性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特行独立的本土品格,从而使之能够成为与西方“叙事学”平行的独立学科体系。再次,如果说西方“功能性”人物观催生了“叙事学”,那么,中国“本位性”人物观也自然会推动“写人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杜芳 《学术探索》2014,(7):98-101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擅长将叙事策略中的故事空间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本文分析了他运用的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方式: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以上三种叙事方式不仅仅被视为叙事策略,亦表现出卡波特对美国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具有丰富的内蕴。这不失为卡波特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关于新闻叙事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忽视话语、叙事话语在新闻传播学不同研究领域内的重大差异,本文辨析了"话语"词典意义与学科意义之间的异同,探讨了"叙事话语"在经典叙事学与后叙事学中的重大区别,分析了"话语""叙事话语"其后的哲学思潮背景,在明确新闻叙事学的应用新闻学根本属性基础上,论述了"叙事话语"在应用新闻学与理论新闻学或传播学不同研究领域内异同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7.
《呐喊》小说集是鲁迅问鼎文坛的一部力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立的基石和成熟的标志。以往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偏重于对其思想性、革命性和社会性的分析,对其艺术形式的探讨、特别是对其小说中多种叙事视角的应用及转换的研究重视不够。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主要分析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及其转换,以展现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深远影响。简要分析不同叙事视角的选择对小说话语表达模式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话语表达模式上的异同,结合《呐喊》原文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呐喊》译本,探索各种言语表达模式的翻译策略,以期对小说叙事中不同表达模式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认识经典"叙事"概念的重要理论资源。由于不同叙事学家"聚焦"的不同,他们对"叙事"内涵的界定也显示出差别。概括起来,经典叙事学家对"叙事"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从外部确定"叙事"的边界,可以将其称为外延定义。这种外部界定主要通过探讨"叙事"与其他表现方式的不同,进而界定何为"叙事";其二,以"叙事"的内部构成要素确定其内涵,故将其称为内涵定义。这种内部界定主要着眼于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来界定"叙事"的内涵。不同叙事学家因理论视界的差异又有二分法与三分法两种不同看法;其三,试图给出一个透明性的综合定义,以概括"叙事"的全面内涵。这种定义方式主要体现在经典叙事学的后期研究中,并显示出向后经典叙事研究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对修辞叙事学修辞效果的研究是修辞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效果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作者通过文本在读者那里达到的效果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因此,这种研究带有某种尝试性。对叙事修辞效果的研究首先是对产生效果的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效果的诸种因素,然后,对叙事修辞的各种效果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魔幻玩具铺》的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进行分析,具体剖析安吉拉.卡特在该小说中对叙事元素的独到应用,以此阐释其是如何颠覆男性话语,建构女性叙事权威,以折射其性别政治的。并试图挖掘卡特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