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33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方方的警察故事题材的小说,可以见出其创作上的特点及变化,体现了方方对人生及历史新的思索与探讨,表明作者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3.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4.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 potential moder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pularity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SDO), the degree to which an individual endors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hierarchy. One hundred eighty‐five ninth graders completed a sociometric assessment of RA and popularity, and a self‐report SDO measure. SDO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pularity for both boys and girls, and with RA for girls. Popularity and R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for both genders.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SDO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pularity and RA for girls, but not for boys. Girls who were both popular and who were social dominance‐oriented were particularly high in peer‐nominated RA. SDO may provide a usefu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popularity in adolescent peer groups.  相似文献   
5.
This study aimed to support the theory of popularity contagion, which posits that popularity spreads among friends spontaneously and regardless of behavioral changes. Peer nominations of status and behavior were collected annually between 6th and 12th grades from a total of 1062 adolescents. Longitudinal hypotheses were mostly supported using path analyses, showing (1) that individual popularity could be predicted by friends’ popularity levels over time,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popularity; (2) that this prediction was not accounted for by behavioral contagion of aggressive or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3) that individual social preference generally could not be predicted by friends’ preference levels over time.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
人们从熟知而并非真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入手,就不同层次的主体在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已经做了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还需要做些什么作一个清理和回顾,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历史的整体性分析可以得出,充分利用中央及政府的政策与倡导作用,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的学科科研功能,理性地唤起民众的主体参与精神,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从客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从主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实践和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既坚持真理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候,精英文学逐渐走向边缘,梁晓声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的本性,将人们心灵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充分表现了梁晓声现实主义的平民化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以"第四媒体"网络为依托的诗歌,从备受关注到趋于平淡,它的存在已经不置可否。它与以纸质为媒介的新诗相比,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受众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以网络为依托的新诗就是一种诗歌的新的突破。尽管多数学者乐观地认为这是一次诗歌空前狂欢的盛宴,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时代的诗歌并没有在这种盛景下再度掀起大众对诗歌的狂热追逐——纸质传媒时代曾经有过的辉煌。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对人本位的冲击外,恐怕最深层的还是新诗自身发展的病态——借助政治的力量和"大众"联盟,换来的却是一种被利用的"活跃"与和平的"消沉",因此笔者大胆认为网络时代诗歌真正的勃兴还远没有到来,寻找出路才是当下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先后出版了30多次。究其成功原因,是书中语言表达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通俗具体;写作手法上能够对问题反复阐述;写作内容结合实践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写作特色上紧扣时代,做到与时俱进。正是在此书的启发和影响下,千百万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才看到了光明,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项急需研究而且关系重大的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