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字》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海译文出版社及译林出版社的《红字》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一、词语指称意义的理解;二、语境与词义选择;三、文化差异与翻译;四、语言风格的移植。笔者认为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在借鉴旧译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和突破,做到了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关联和照应两个概念,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关联与照应的蕴涵意义,从语用学角度加以分析,论证话语交际要达到的目的,指出:要提高人们对话语的认知,必须了解关联和照应是影响话语意义的两个主要部分,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使话语能够更成功地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3.
语篇衔接是语篇语言学的重要范畴.在语篇衔接手段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词汇衔接.对语篇词汇衔接手段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篇内部的构建规律,更好地理解语篇的语义空间.所指相同是词汇衔接手段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俄汉语篇中所指相同现象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阐释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层面的不同之处,对俄汉语篇的阏读与翻译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句法角色与话题性都会影响语篇实体的突显性程度。采用汉语续写实验,将实验句置于语境之中,在句法角色恒定条件下操控话题性和指称形式等变量,可探察实体作为语篇话题和非话题在续写时的表征趋势,即重述形式。实验发现,在续写初期,话题性不能影响实体的重述,它与句法角色之间无交互作用|在续写后期,话题性确实对实体重述起到一定作用。此外,目标句给定指称形式虽然不影响实体重述,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被试对重述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照应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照应是句际衔接、连句成篇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在翻译过程中 ,准确地找出照应对象 ,尽量保留和体现原文的照应关系是翻译标准的客观要求。照应语的推导和理解不能只囿于寻找语篇的相关的先行项或特指物 ,还必须依赖语篇的语境 ,借助于经验知识 ,激活大脑先存图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人人"及相关的"日日"的意义结构问题,对已有的"语法化"研究结论进行了辨析."人人"式的出现受到其它此类重叠构词的影响,但其产生的前提是名词单用式的可计数性,它首先是在人们认知经验基础上形成,而后逐渐纳入常见复音词范畴.考察说明,任何一个语词结构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基础,语法研究必须在确解文献的前提下进行,语法、训诂相结合是语言历时研究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象似性的角度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提出了"补充和挑战".任意说存在漏洞,但象似说对任意说的质疑也存在不妥之处,针对狭义任意性的象似性分析对广义的任意性并不构成威胁.任意性是对语言的定性结论,象似性是量的分析,两者实为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语言运用上分析阐述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原则 ,指出该原则的适用性 :不仅揭示语言符号的性质 ,同时对普通语言学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称谓方式中,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在与其他亲属对话时,通常是以听话者的称谓视点来指称自己的配偶。这种称谓方式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在交际中有其独特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ual Referent Theory of Happiness (CRT), which states that a person’s conceptual referent for a happy life plays a role in the judgment of her life and in the appraisal of her happiness. A typology of eight conceptual referents for happiness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a review of philosophical essays on happiness.The theory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by focusing on a cognitive factor involved in the judgment process: A person’s notion of what a happy life is, of what she understands for being well. Thus, CRT complements previous research by studying what a person thinks, rather than what she feels, at the time of appraising her life. CRT also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heterogeneity; this is: the conceptual referent is not the same for every person; people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what a happy life is. Hence, the investigation studies the issue of superiority in the conceptual referent for happiness. It shows that no conceptual referent can be considered as superior in the sense of being associated to greater happiness.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conceptual referents that are clearly inferior. The investigation also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the conceptual referent a person holds. It show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embracing a particular conceptual referent for happiness is contingent on a person’s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situation.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data from a large survey applied in Mexi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