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3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45篇
社会学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是建立在仁礼正义论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以礼义差等作为正义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观察和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访谈,描绘了天津市城市内部现有的国家规范框架下葬礼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附着在这个框架下的民间习俗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国家规范框架下的“正式”葬礼仪式及与其相对的“非正式”仪式——家庭告别仪式的程序形式的简略描述,展现在城市中普通个人的葬礼基于公共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场景所采用的不同仪式过程。这是民间习俗对规范仪式的补充,同时也是“正式”规范对这种“非正式”实践的通融和消化。在描述现状之外,作者试图讨论蕴含在葬礼仪式中,不同死亡个体的葬礼仪式形式、规模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区分所展现出的一种社会对死亡个体生前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反映了仪式所处社会背景的秩序和结构,也强化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奉安大典是现代仪式政治的典型案例。为了突出孙中山的独特地位,国民党采用了“党葬”而非“国葬”的名义。典礼的组织架构可谓“党治国家”体制的缩影,典礼的宣传则体现了自上而下系统灌输领袖崇拜的努力。奉安礼节极其繁杂,场面极为盛大,“党葬”气氛空前热烈。典礼本身的成功,显示了国民党人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的谙熟。但普通民众和上层社会的异议,表明“党治国家”的社会凝聚程度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4.
秦汉铜器的一体化可划分为秦至汉初、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打破了先秦族群铜器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与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建立有关。第二阶段主要为铜礼器的一体化,与汉武帝的铜政即工官专控有关。第三阶段主要为实用器具的一体化,与铜器制作的放开、私家作坊的涌现所导致的产品商业化有关。不同阶段的铜器一体化程度不同:秦至汉初处于雏形阶段,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进程加速,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何意?)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6.
周斌 《齐鲁学刊》2012,(4):78-82
分析中国古代立法的指导思想,应置之于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儒家治国方略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德礼教化作为一种伦理功能,其实效性必须依赖于法律保障,否则只能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唐律以刑罚为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伦理教化、加强礼教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伦理教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7.
李为香 《求是学刊》2012,39(3):137-142
廷杖是明代帝王对士人的公开处罚,作为帝王报复“犯上”朝臣的残忍攻击和污辱,其目的在于让民众意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也是对其他官员和社会民众的恫吓,以儆效尤.若以仪式视角来审视,这种处罚形式承载着维护皇权的政治功能,是朝廷权力走向的一种“控制仪式”;就整个仪式原由和过程来看,廷杖是“重建”受到挑战的皇权的仪式;从仪式的终极性意义来看,廷杖处罚是受杖士人实现其人生终极意义的道德场域.廷杖伴随明朝始终,其最终消逝则反映了明代政治变迁与传统士人处世心态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meaning(s) of rituals among Sri Lankan Tamil Hindus in Denmark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It will use Roy A. Rappaport's theory on ritual both as communication and as a basic social act, but it will also, in line with Jan Assmann and Hervieu Legér, understand the ritual as a storing place of collective memory. It will give a short outline of what can be called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but also the placemaking of the Sri Lankan Tamil Hindu tradition in Denmark, but the empirical focus will be on the chariot procession (Tēr), which attracts thousands of participants every year. The Tēr procession is an example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Continuity because the participants try to reproduce the ritual as they know it from Sri Lanka, however, changed so it fits into or communicates with the new setting.  相似文献   
9.
仪式歌辞是为满足封建王朝各种仪式活动需要而创作音乐歌辞,因其满足仪式活动之需的特殊功能,内容上强调其与仪式活动符号象征的一致性,形式上多采用典雅的四言正格,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程序性、依附性、组织性和共时性特点。仪式歌辞特殊的文化功能和传播特点决定了其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在传播范围的拓展性、传播时间的延续性方面均不能与娱乐歌辞相比,人们对仪式歌辞的接受,也主要是从其内容的“象征图式”和“意象结构”出发的,是否美听悦耳不是接受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东周王城遗址发掘出的"六马之驾"是东周历史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它所体现出的周代礼制从一方面说明了"东周王室衰而不亡"的历史现象,并进一步促使我们对东周王室的历史地位给以重新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