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帅 《社会》2017,37(1):156-185
世俗化及逆世俗化范式的对立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连续性,即如何理解宗教多元主义背后的诸神之争,总的来说,韦伯之后那些解释宗教变迁的理论范式均未突破韦伯对宗教的比较研究范畴,难以在当前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环境下为个人提供总体指导,但是二者共同揭露了诸神之争条件下西方宗教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交互作用所促成的理性化的动力机制,即西方宗教维护自身价值理性的方式从中世纪教会主导的政治性垄断过渡到现代性条件下宗教多元主义的市场化竞争。  相似文献   
2.
龚锐 《民族研究》2003,(2):36-43
如果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做一个总体的回顾,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正处于日益世俗化的进程中.文章以西双版纳三个傣族乡镇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并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审美文化,尤其以都市审美文化为代表,开始了从理想主义向世俗化的转变。以电视这一当代重要媒介的发展为视角,从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广告和电视的技术优势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都市审美文化世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从而对我国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Intermarriage and the demography of seculariz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e way of measuring religious affiliation is to look at rites of initiation such as baptism. English statistics show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founded, less than half the nation is Anglican on this criterion. The pattern of formal religious transmission change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Previously christening was quasi-universal, and 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the preferred provider. By the end of the war baptism was evidently optional, and chosen principally by parents whose religious identities matched.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ffiliation now tends to be lost following marriage to someone from a different religious background, though the USA differs from Europe in this respect. A demographic theory of advanced secularization is outlined that specifies a proximal cause for declining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provides tools for predicting the changes to be expected over future decades. The theory also helps to explain why affiliation may fall most quickly where there is most religious diversity.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为背景,探析“宗教热”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宗教热”的表现及其基本特点的分析,阐述宗教教义带有的浓厚“入世”倾向,使宗教易于传播,并为人们认可和接受;宗教的基本教义可调整人们的心理冲突,减缓心理挫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宗教对信徒情感需求的满足是“宗教热”的强大动力;“文化热”的出现,是“宗教热”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活动场所及宣教过程中所营造的浓郁宗教文化氛围,是宗教热的直接外部导因,引发人们对“宗教热”做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公共权力监督的"软件系统"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监督"软件系统"中有权力特性系统、人性系统和政治文化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权力特性既存在于公共权力监督之中,又作为公共权力监督的对立物与公共权力监督彼此消长;人性是塑造权力特性的直接因素,而公共权力监督拥有引导掌权者的人性及其所支配的权力特性的巨大能量;同时,最有能力重塑人性并开拓监督空间的政治矢量当属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7.
李玄 《学术探索》2012,(3):53-55
受激于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影响使得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将"法律与文学"研究纳入关注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国情现状使得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发展形态和理论特色,也决定了"法律与文学"研究在中国具有与西方"法律与文学"研究截然不同的发展元动力。精英理论的本土化与精英理论的世俗化,是中国语境下法律与文学理论系谱研究的元问题,它牵扯到当今中国语境下对法律与文学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反射出中国法律与文学对现代法治向何处去的揭秘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世俗化是影视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向和基本特征。文学世俗化倾向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肖形失真、显性乏善、逐乐伤关等方面。消除文学世俗化之弊,需要建立自律、他律性相结合的文化规范和宏观的文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民间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展现了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正统文化和异端文化交往和对话的不同特征,为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