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杜甫写于唐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登高》诗,虽是其晚年凄凉与孤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但诗中却充满着令人激动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仅源于杜甫对登高文学传统的继承,亦是其晚年面对迁逝之感时昂扬生命意识的展现.除了感时伤事,诗中还深刻蕴含着杜甫晚年的壮阔情怀以及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与夔州相对安定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更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淑红 《决策探索》2009,(12):79-80
唐代是五言、七言古近体诗高度繁荣时期,尤其到盛唐,五言绝律已灿然大备,七律也日趋成熟。但大量刨作七律,使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结合,并且具备多样的风格,为中晚唐及宋、元、明、清许多诗人所取法的,则只有杜甫。尤其是被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更是一首“荡思八荒,神游万古”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纪念祖先的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使重阳节成为全国老年人的节日,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4.
王永红 《南方论刊》2009,(2):99-100
七律之冠,争论已久。杨伦称《登高》“七言律诗第一”实至名归。从律诗的标准作法来看,杜诗是最合“法”的一首;就诗句所表现意象的密集程度来看,杜诗显高于崔、沈;就衬托诗思的时空背景及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深沉强烈而言,崔沈二诗更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5.
引智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久前张德江副总理在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暨深圳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扩大人才交流合作,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鹳雀楼情思     
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当时北周与北齐在山西蒲州,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形成了军事上的对峙。北周大将军宇文护为了防御对方,在蒲州城西门外筑起一座高楼,用作军事瞭望台。因为时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冠名鹳雀楼。在苍茫辽阔的三晋大地上,兀地有这么一座孤高耸立的楼宇,下瞰黄河水流,便成了历代文人雅士登高望远、抒发豪情逸致的好去处。数百年间,留下多少雕章镂句之作和脍炙人口的名篇,最负盛名的当数文字极其简洁、内容更是通俗、意境最为开阔的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舒玲玲  邵玩玩 《职业》2011,(25):20-25
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外资企业遍地开花,跨国公司不断涌现,这对国际化生产与销售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向教育要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责任担纲。2011年6月24日,来自浙江省不同地区的6位中职学校校长齐聚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围绕“职业教育国际化”主题各抒己见,以各自学校的国际化探索为坐标,以各自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经验为轴线,梳理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浙江轨迹。  相似文献   
8.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9,25(5):14-18
杜牧登高诗中的所谓"伪作",其实大都为杜牧所作,如<登澧州楼寄京兆韦尹>、<题白云楼>、<登九华山>三诗,即为其例.从诗人所登之"高"而言,杜牧的登高诗,大致可分为登楼诗、登山诗、登遗址诗三类,不仅特点各具,而且是登高诗由盛唐而晚唐所产生变化的代表.以登高望远作表象,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反复抒发诗人的"恋阙"之情,并于登高怀古中依然与"恋阙"关联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恋阙情结.而这种强烈的恋阙情结,即为杜牧登高诗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岩 《学术交流》2008,(4):144-146
登高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悲秋、伤春,发思古之幽情;怀人、怀乡,多家国身世之慨.登高诗有长盛不衰的承传关系,包括:思想观念的承传关系,登高风俗的承传关系,登高模式化的承传关系.在悲观又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在乡愁离愁的驱使下登高望远是登高而赋的心理动因;诗人在登高后的心理有悲观化的转变倾向,有时甚至会从欢娱的心情突然跌落进愁苦的心境.另外,登高遣忧的过程又是感发忧愁的过程,在登高的心理动因及文人悲观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下,登高者往往有愁苦哀怨、沉郁感伤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体的"赋"字,其意义的生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以"贡赋"为主要义项,"赋"字从一开始就是具有制度性的内涵;另一方面,"王命使赋"的赋政活动,又使"赋"具有了作为言说方式的"直陈其事"的意义。从"瞍赋"到"赋诗断章","赋"一直在"直陈"的意义上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言说方式被频繁使用。最后经过"登高能赋"阶段的发展,"赋"在直陈的制度性言说方式之外,又兼有了属文造辞的创作之义,并最终演化为指代其语言成果的文体概念。通过屈原与荀子的创作实践的推动,作为文体之一的赋终于开启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