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52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校、科举制度是明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对教育制度、取士方法、官僚构成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与学术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明代的学校、科举制度作为高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下的产物,以绝对统一的程式取士,禁锢思想,形式与内容上趋于僵化贫乏,不利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形式的发展。但同时学校、科举制度的推行,读书人数增多,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镜花缘》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李汝珍丰赡的才学和对社会现实的讽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科举观.李汝珍通过德才兼备的文士唐敖、多九公等被黜落的遭遇,说明封建社会后期作为国家抡才大典的科举制度已不能起到甄拔人才的作用,批判了科场腐败和时文八股之弊.然而,作者并没有因科举的种种积弊以及自身对科举之路的摒弃而全盘否定科举制度,而是表达了对考官清廉、分科选才、妇女应试等理想科举的期待和构想.对于一位生活在清代科举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李汝珍“不屑章句贴括之学”而成就名山事业的文化追求是可钦可敬的,他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科举所作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客观公允、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快乐青春》2014,(9):67-67
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京城。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的考生称为“天荒解”。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荒远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作“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考上一个进士。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落第写就《聊斋志异》 蒲松龄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他倾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40余万字.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人民版高一历史》在谈到明清科举制度时,用一句话作了概括:明清的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这种评价是很不全面的,虽然从八股取士开始施行起,就不断有人对其提出批评,至清末维新变法,人们对于它的抨击更是尖锐。明清科举制度确实也弊病多多,但作为今人,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绝对不能因此而彻底否定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峰 《领导文萃》2012,(24):68-71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过于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征。既然宋朝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文官们大都来自读书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懂得儒学的道德价值观,又熟悉"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出口成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耳濡目染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理念,那么是否就以改良社会为己任,并把持住自己的良知底线呢?  相似文献   
7.
在"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影响下,辽朝西京地区官学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首先,是西京地区建立起以西京学、州学、县学为核心的官学教育体系。在官学的带动下,私学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其次,是在西京地区培养出一批名臣儒士,在辽朝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京地区官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居住于西京地区的汉、契丹等族能够大规模、系统地接受中原儒家经史教育,使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逐渐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之所以立志献身地理科学的原因,除了明末政治局势的动荡和碾压驱使徐霞客远离政治漩涡和徐霞客不喜"帖括之学"而爱好博览古今史籍、舆地方志的知识结构之外,还与徐霞客的家学渊源有着深刻的关系:诸如江阴徐氏先世的连续四代科场悲剧,其父徐有勉热爱旅游、鄙视冠盖显达的思想,特别是其母王儒人那种嘉许徐霞客向往"问奇于名山大川"而不以科举仕途为前途的胸怀,这一切终于使徐霞客放弃了对科举功名的追逐,而选择了立志献身地理科学考察为归宿,最终成为一代举世闻名的大地理学家,并被后人尊为"游圣"。  相似文献   
9.
"兴学育才"敕书是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文物,由清光绪帝在1905年颁发给河南省提学使司,要求因时制宜、兴学育才、废除科举。可以说这件文物关系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是科举制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物证。本文试着以此进行思考,探析前后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是怎样最终走上衰亡。进而在如今变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选拔、建立现代考试制度等方面,借鉴和吸收传统教育考试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作为选官制度.科举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激了中国古代文教事业的发展。科举制虽在中国盛行千年之久,但由于其发展历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本质的革新,更因其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紧密捆绑,而使其弊端的积累与封建专制制度的衰亡处于同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