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日本的男性公民平均寿命为75.2岁,而女性公民的平均寿命更高,为80.9岁。即便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位居第一的美国,也无法与其比拟。日本人是如何做到长寿的?有什么秘诀?通过与日本老人的深入接触和细心观察,我发现这跟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日本老人十分重视养生,其养生之道跟其他国家的老人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后期提出了"全新的诗"的新诗发展目标,并通过勤奋地探索,在指导新诗社创作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明确了这种是朗诵诗。由于闻一多的生命被突然中止,"全新的诗"的思想未能得到阐述。根据今天所存材料来看,闻一多提倡的朗诵诗有这样几条原则:在态度上是人民立场,在功能上是团结战斗,在艺术上是综合运用,在风格上是雅俗共赏。这样的思想态度和艺术风格,是"全新的诗"的理论表述和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3.
赵心宪 《河北学刊》2007,27(6):131-136
"朗诵诗"概念在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诞生,既特指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称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还作为现代诗学文体论形而上认识的诗学概念等,含义多重。重新梳理抗战诗歌朗诵运动史料,阐释有关"朗诵诗"论争中的各种观点,可以观照朱自清"新诗中的新诗"论断的依据及其诗学价值,并明确"朗诵诗"文体形式"诗的语言"建行所体现的诗学本质。  相似文献   
4.
岳父今年73岁了。以前他经常写些小诗发表,虽然坚持了一生,最终没有成名,但是长期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后来岁数大了,一写字眼花的总写错格,用电脑又不会。整天坐在写字台前,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妻子着急了,叫我陪岳父唠嗑。可是,你说西他说东,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时代语境中,"十七年"朗诵诗生产、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系列独异现象。在建构一种"大众化"的"可听性"诗歌文本总体目标的规导下,人们从诗歌本质特征、诗体建设、诗歌传播和诗歌接受等维度,对朗诵诗和诗朗诵进行深入探究和大胆尝试。"可听性"诗歌文本生产与传播,一方面有力地推动"十七年"诗歌"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被不断"化约",诗歌文本"厚度"降低和形象受损,朗诵诗最终难以壮大为当代诗歌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6.
新诗社是西南联大以"诗社"命名的第二个文学社团,在闻一多的指导下,新诗社致力于朗诵诗的创作,在西南联大文学中独标一格,成为抗战及其以后中国时期朗诵诗的一种新因素。其代表诗作是闻山的《山,滚动了》,何达的《舞》、《我们开会》、《图书馆》等。何达是新诗社最成功、最著名的诗人。俞铭传及其诗作的存在,证明新诗社也是多元的。创作表明,在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社是一个具创作实力和特色的社团。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战线》是一份记录抗战烽火中新文学生长的珍贵媒体档案。《战线》在推动新文学的生长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历史贡献。在诗体建设方面,《战线》对于朗诵诗运动的开展和朗诵诗写作具有开拓之功;在小说文体新创方面,《战线》推出了新武侠传奇体;在人物形象叙述领域,《战线》登载的作品开辟了敌国人物形象正面表现的新领域;《战线》还对战争状态下新闻性很强的报告体文学的发达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相信自己     
杨牧 《新少年》2012,(6):32
那年夏天,妈妈单位举办廉政文化活动,要找三名儿童朗诵诗歌。当时已经有了两个女孩儿,还要找一个男孩儿,于是有人想到了我。就这样,我被带到了妈妈单位进行排练。来到妈妈单位,那两个孩子已经开始排练了。我加入到她们中间。刚刚练了几遍,活动负责人就说:"不行不行,你的声音没有高度,也没有感情。再来几遍试试。""……不该吃的饭不张口,不该拿的东西不伸手,不该去的地方不涉足……"我又用心地读了一遍。我看到那个负责人依然不太满意,勉强地说:"比刚才好一点点。"  相似文献   
9.
吴开晋 《文史哲》2011,(5):47-54
高兰先生是著名的朗诵诗人和现代文学史家。在抗日战争中,他的朗诵诗号召人们起来保卫国土,赶走侵略者,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因而他被人们尊称为"钢铁的喉咙",是抗战诗歌史上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名作《哭亡女苏菲》是其代表作。他对朗诵诗和如何进行诗朗诵,具有系统完备的理论。他所推动的诗朗诵运动被茅盾先生称为诗歌的再解放运动。此外,他在李后主研究和现代诗歌的研究与教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一生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百折不挠,始终不渝,展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朗诵诗理论探索与中国现代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新诗史上 ,朗诵诗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新诗大众化诗学将朗诵诗作为新诗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加以提倡 ,并逐步泛化为一种主要的新诗艺术的衡量标准。一些纯诗诗学的追求者如沈从文、梁宗岱等则对此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围绕着朗诵诗展开的诗学探求和论争 ,反映了两种诗学的长期对立与竞争、交错与纠缠 ,也体现了二者对于中国新诗前途的不同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