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2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193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图们江国际合作是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主导启动、由相关各国政府自主推动的多国区域合作开发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过30年的努力,中、俄、蒙、朝、韩、日六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逐步克服了独特的国际合作模式造成的制度选择困难、成员国多样性造成的融合困难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阻碍,在交通、旅游、能源、环境、农业、金融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多领域制度性合作框架,为区域合作的深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组加速、第四次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为疫情所扰而经济活动“内卷”的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不断增强,大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菲  李顺龙 《东岳论丛》2019,40(7):120-12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至关重要,已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看,区域环境恶化已经引起各国的共同关注,关系到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环境改善迫在眉睫。从长期看,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环境外交政策侧重点不同以及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等诸多因素使得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具有艰巨性。从未来发展走势看,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又具有可行性,以中日两国环境合作为例,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中日环境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这一结论具有代表性。环境合作的具体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即从功能合作到制度合作、从双边到多边环境合作平台的机能整合;通过制度的安排与设立,以及利用国际环境制度来促进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4.
5.
6.
近年来中日关系逐步转寒回暖,无论政治交流氛围,还是经济合作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这离不开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对日政策,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中日关系缓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安倍首相访华及习近平主席出席大阪G20峰会之后,两国政府在努力建设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上达成多点共识。中日双方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平台,进一步致力于深化经济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共同培育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加速东北亚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8.
9.
国务院提出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已经11年,本文在回顾建设历程之后,着重分析了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态势,并基于国务院2014年批复设立大连金普新区,并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这一背景下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新动力和新任务,提出进一步谋划建设好"升级版"国际航运中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区域合作,基于起点比较低,矛盾错综复杂,阻力不断,因此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能要求太多,不能操之过急。多边主义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进展缓慢,没有比较成功的合作实践和模式,耗费了大量资源。因此,东北亚全面区域合作的路程还很漫长,需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对东北亚合作的困难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对长期性要有充分的准备。东北亚合作从双边入手,是最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东北亚的双边主义比全球化和区域主义更具有可操作性。拓展和深化东北亚双边合作模式,应是当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