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54篇
  免费   548篇
  国内免费   62篇
管理学   2201篇
劳动科学   189篇
民族学   230篇
人才学   272篇
人口学   64篇
丛书文集   4410篇
理论方法论   874篇
综合类   7322篇
社会学   1123篇
统计学   17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612篇
  2014年   1325篇
  2013年   985篇
  2012年   1299篇
  2011年   1369篇
  2010年   1291篇
  2009年   1314篇
  2008年   1356篇
  2007年   1131篇
  2006年   988篇
  2005年   790篇
  2004年   636篇
  2003年   520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公共图书馆面临着全民阅读习惯改变、信息资源共享竞争、用户需求多样化等诸多困境.迫切需要转变和拓展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功能,再度构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定位、布局.通过对当前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大庆市图书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读者需求,探索在当下市域社会治理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空间再造、延伸服务、丰富功能,打造符合当下市民需求的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多方面精神需求,为公共图书馆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惠互利的中美贸易对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扮演“世界工厂”“组装车间”角色的过程中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引领了世界各国向美国出口价廉物美的产品。中国能够有这种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的“同化”和“包容”性,其“经济同化力”在未来的转型与进一步开放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经济对外贸已经有了一定的弹性和吸融能力,正因此导致美国对中国发展的焦虑。表面上,美国的贸易逆差是贸易冲突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来自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博弈,即“修昔底德陷阱”的形成。当前中国经济开放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正在进行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中美未来合作共赢仍是最佳选择。对此,中国需要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切实推动新一轮开放,努力抢占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积极推进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4.
杨安琪 《天府新论》2018,(2):156-160
作为现代政治社会与当代政治哲学核心命题之一的“公共”议题,在当代学术界不仅因其共时性的理论面向之复杂多变而饱受辩难,更因其历时性的观念变迁而模糊不清,全球化视野下的先发现代国家与后发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与错位更为这一概念的厘清增添了困难。任剑涛教授的《公共的政治哲学》一书从政治哲学视角出发,梳理了公共理论的历史观念渊源与当代思想谱系,重新界定了被汉语学术界混同已久的“公共”与“公共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权力制衡、相互交叠的公共结构框架,为我们继续思考繁杂的公共生活在当代政治世界的边界敞开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学界积极倡导强调对话与合作的"新公共外交",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本文运用关键词检索、内容分析和情感极性分析的方法,剖析美国与俄罗斯驻华使馆在中国的"微博公共外交",探讨两国在中国公共外交的竞争策略、其背后的外交政策博弈并评估两国公共外交竞争的效果。美、俄两国的公共外交竞争策略不同,一方借助自我呈现提升自我形象,另一方以对方为靶标避免负面责难,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的主轴及其因应时势需要所发生的变化。就其竞争效果而言,两国公共外交并不总能获得预期效果。两国都需充分重视目标国受众长期形成的、植根于文化的政治信念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10.
本文探讨小农意识与市民意识之间的关系和转化条件,并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冲突归结为意识冲突,基于意识转变与调和的方法,得出具体的社会治理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